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理查德.R.恩斯特教授做客我校“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在讲座之前他欣然接受了记者团的专访。11月5日中午在国家光电实验室,刚刚结束参观的恩斯特教授坐在大厅里等待着我们的到来。
关于中国
访谈一开始,我们的话题就情不自禁地围绕恩斯特与中国的缘分展开,在这之前我知道他已经来过中国多次,并且在各个大学都办过讲座,但来华中大这还是第一次。而今天我得到了确切的数字,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次来华算起,恩斯特已经到访过中国十五次之多,而且参观了很多的大学和科研实验室。
记者团:听说您已经是中国的老朋友了,这几次来中国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恩斯特:“中国这几年发展真的是太快了,记得我第一次来中国还是1978年的事情,当时的一些地方远没有今天繁荣,尤其是上海,青岛这些地方几乎再去看就不认识啦。我还去过兰州,西宁这些内陆的城市,当然也包括这次来武汉,虽然不如沿海的那些城市那样惊人,但是这些变化是有目共睹的。”
爆炸中探索的化学世界
其实各种科学家开始走入这个领域的方式似乎都是千奇百怪的,而恩斯特对于化学的兴趣却是来源于阁楼里的一箱化学试剂。
记者团:您当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触到了化学从而决定把它当成一生的职业?
恩斯特:“那还得说是我13岁的时候,我无意中在家里的阁楼上发现了一个落满灰尘的盒子,一打开里面装满化学药品,这些药品是叔叔留下来的,我当时立刻就被这些瓶瓶罐罐和各种粉末迷住了,开始试着用它们进行各种我能想到的反应。我那种没有计划和理论的实验很危险,结果当然可想而知,有的能产生毒气,有的甚至还发生了爆炸。建议同学们不要像我一样,要听老师的指导。虽然令人担心,但是我真的就是从那时开始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要当一名科学家,确切地说是化学家。”
记者团:为完成当化学家的梦想您当时做出了哪些努力?
恩斯特:“读书当然是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最好途径,我当时就找了许多有关化学的书来读,后来我就进入苏黎世的联邦技术研究院学习化学。”
飞机上得知获奖消息
我最好奇的是诺贝尔奖的得主是在怎样一种情况下获知自己的得奖的。对于恩斯特来说,带给他好消息的是从莫斯科到纽约飞机上的机长。
记者团:是怎样的情况下得知获奖了的呢?
恩斯特:“当时准备从莫斯科飞去纽约,后来机长就向我走过来了,他说我获奖了,我当时很不解马上问他什么奖,他说是诺贝尔化学奖。当时真的是很高兴,然后我们就在飞机上向乘务员要了一些啤酒来庆贺。大家都来向我表示祝贺,当然那时候我太太正站在电视机前向观众介绍我呢。不过旁人最关心的还是我会怎样利用这笔钱。”

与众不同的科学家
说起科学家尤其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化学家,所有人一定会想到一个学究似的古板形象,然而恩斯特则是个例外。很多听过他讲座的人都会对他的幽默印象深刻。而在问到他关于一个曾经对他产生过重大帮助的人,他的回答更是让我意想不到。
记者团:听很多人说您是个很幽默的人,您自己这样认为吗?
恩斯特:“可能吧,虽然我们是做研究的,但是谁就说学者就一定都要严肃的板着面孔呢?我从不以过于严肃自居,而且我是那种不介意拿自己开玩笑的人,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我经常说一些笑话调节气氛。”
记者团:谈到严肃,那现在回到一个严肃的问题了。您觉得在你的事业中有没有很重要的人给予你很大的帮助,或者是一个曾对你有重大影响的人?
恩斯特:“没有,对,没有,因为我喜欢干什么事情都是靠自己的能力。其实在很多事情上是我自己给自己动力,没有固定的一个人去推动我进步。另外,我就是很喜欢与众不同,我想自己在研究中发现一些新的想法而不是去仿照别人曾经做过的那样。举个例子,你看”(说着他用两只手假装是两个人并用手指模拟正在走路的状态)“这是别人,另一个是我,我们并肩行走,但我不喜欢跟他的步伐一样,所以我就会加快步数走到他的前面去。不想和别人一样,那就太没意思了。有时候听音乐会,通常观众是跟着场内第一声击掌而开始大片的鼓掌,我就不喜欢那样,所以我就不跟着他们一起。”
记者团:平时喜欢做什么呢?除了研究化学
恩斯特:音乐,尤其是古典引语。我会拉大提琴,我太太会拉小提琴,当然她对化学一窍不通,喜欢音乐,平时也喜欢唱歌。还有就是我喜欢古代的绘画作品,我收集了很多。有从蒙古来的,还有西藏的,有时我也尝试自己去画一幅,但是没有那种很完整的成品,仅仅是喜欢随便画几笔而已。
记者团:我们的学校是以理工科为主,当然其中不乏雄心勃勃想成为和您一样优秀科学家的人,对于这些未来的科学家们,你作为前辈给大家一点什么样的建议呢?
恩斯特:“第一点当然就是不懈的努力,这是很重要也是很基本的。主动一些,主动接触新鲜的想法,不能只顾埋头研究学习,有时候也要看看外面的世界。另外在时间上一定要学会变通,对于任何人来讲时间都是有限的,不要在一条路上走到底,有时换一个想法或者先安排别的事情,反而会有令你意想不到的发现。而且对自己一定要有自信,而且要自我定位自我评价,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诚实的态度,要认真对待科学。”
Richard R. Ernst 1933年生于瑞士。1962年他以物理化学中的核磁共振规律的博士论文获得苏黎世著名的瑞士联邦技术研究院的博士学位。1963年他加入瓦里安(Varian Associates )公司从事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的研究开发了脉冲变换核磁共振技术。
1991他以发明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而获诺贝尔化学奖。经过他的改进,使核磁共振技术成为化学的基本和必要的工具。
链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恩斯特:谈当代学者的责任
记者团 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