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欧建平:将舞蹈艺术推进“超级市场”
发布时间:2007.10.11

来源:记者团 编辑:章丽鋆 浏览次数:

 

10 10 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欧建平参观了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记者终于在下午约见到他。身为舞蹈学博士生导师的 欧建平 教授兼具了艺术家的气质和舞蹈家的典雅。他谈吐幽默、尽显睿智。

 

    记  能否谈谈您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前的一些故事?

    欧建平:我是在武昌水果湖中学读的初中、高中。初中学了跳舞、高中学了手风琴。第一个“饭碗”是在卓刀泉附近的湖北工艺美术厂做玉雕。这三样工作可以说都做得如痴如醉吧,也做得非常开心,好像每样工作都想做一辈子似的。

后来没想到,77年恢复高考,我幸运地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的外语系。大三时,想考研,可当时的华师外语系不招研究生。于是向其他高校寄了六封信,正是这些信改变了我的命运。那时家里没关系,谁也不认识,自己想闯出去,只有靠自己争取。幸运的是六封信都有回信,其中就有一封是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的,他们说要招国内的第一批舞蹈硕士,我有跳舞的背景,做玉雕时又有美术基础。于是1982年我考进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直干到现在。

 

    记  者:您从事过许多职业,身份一直在变化,您的心态也会跟着一起变吗?

    欧建平:可能和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我比较习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因为我一年中,可能会在中央或地方的电视台录制许多节目,做主持、主讲。像刚刚结束的上海第四届国际芭蕾舞赛,我被邀请去当嘉宾主持人,在中国舞蹈界出镜率应该算是较高的。所以说,你有本事就在舞台上风光,私底下还要低调做人。所谓的名人其实是很累的,地位都是空的,不是说故意要怎样,英文有句话叫,“So what ?”,我理解是“即便如此又怎样”,不还都是老百姓。

 

    记  者:不管是跳舞还是玉雕,都是与艺术有关的职业,您自己有没有深究这方面的原因?

    欧建平:我也说不清楚,就是自己喜欢。我父母都不是搞艺术的,但我就觉得搞艺术的时候,每一瞬间都开心地要命。不管是开始学跳舞,还是后面做工艺美术,我都投入的比较深。

 

    记  者:最重视的奖项是什么?拿到这个奖以后,心情怎样?

    欧建平:98年文化部的优秀专家。

没什么感觉,但会感恩。会感谢领导推举了你,感谢专家委员会评选了你,这至少表示你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还有就是填表、写名片的时候会想起来,“哦,我还有这个身份。”平时的时候,该干嘛还是干嘛。

 

    记  者:您现在的理想是什么?

    欧建平:有生之年多写几本好书。

现在我一共出版了27本书,其中6本书在台湾再版。我笃信的一句话是,“文章千古事。”头衔对我来说,只是给我带来更多学习与工作的机会,让我能多写几本书。

 

    记  者:获得了这么多头衔,您最喜欢别人怎么称呼您?

    欧建平:我以前的老师称呼我小欧。像我这样,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人了,被老师辈的人叫小欧,心里特高兴。其他人喊什么都行,可能我一直都在教书,带博士生、硕士生, 都是当 老师嘛,所以学生叫我老师就很自然。

 

    记  者:我们都知道,超市是贩卖廉价品的地方。前面您说要将舞蹈艺术推进超市,那舞蹈会不会因此廉价?

    欧建平:首先我强调的是,廉价品不等于低质。

我觉得,我们的舞台应该像个大超市,人们可以在那里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艺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雅俗文野之别。谁都不愿将自己的东西廉价处理,现在所谓的高雅艺术老是束之高阁,老是阳春白雪,我认为这样做是不行的,真正的艺术应该贴近生活,走近大众。

 

    记  者:您去过哪些国家, 出去的工作一般都干些什么?

    欧建平:我去过的国家挺多,像亚洲的印度、日本、韩国,欧洲的英法德、希腊、意大利,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美洲的美国等。其中法国就去了五次。

出国主要是讲学、考察、观舞写舞。因为我在国际上的身份是国际舞评家,国际上举办什么艺术节、舞蹈节,要是会请我去,就只看看演出,这当然最轻松。你看到好东西,才能写出好东西来嘛!但出去讲学会很累。

 

    记  者:您一直从事的是舞蹈理论研究,从您的角度看,舞蹈应该是怎样的?

    欧建平:我眼中的舞蹈应该是三方面的。

首先要能跟学术对话。比如我写的《舞蹈美学》,国内除了李泽厚之外,最大的美学家叫叶秀山,他都称赞的,要知道能得到他的认可就不容易了。第二,舞蹈作为一种专业的门类艺术,就必须跟舞蹈家交流,得到舞蹈家的基本认可。最后,舞蹈应该是面向大众,也就是我说的,将舞蹈艺术推向超市的问题。从九五年开始,我光是做报告和讲座,到现在大概也有200场左右。之所以做这些报告,我就是想推广舞蹈,说不定其中有哪位听众,因为我的某场报告,从此就爱上了舞蹈。

 

    记  者:舞蹈由“原生态”走上舞台、银幕,您认为艺术家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欧建平:艺术家提升了舞蹈的品味和高度,把舞蹈由最初的肢体语言升华为艺术。

英国哲学家科林伍德认为,舞蹈不仅是一切艺术之母,还是一切语言之母。舞蹈史学家也说,有了人就有了舞蹈,人类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语言,于是就用肢体来传递信息,某种意义上说,那应该算是早期的雏形舞蹈了。舞蹈发展到后来,则表现多样,内涵丰富。加上舞台、道具、灯光……舞蹈就艺术化了。

 

    记  者:这是您第二次来华中科技大学了,心情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欧建平:像回到家了一样。文革时,我哥哥曾在华工附中读书。所以第一次来就有“探亲”的感觉。第二次回来就是“回娘家”了。就这次来,我还特意叫 陈彦 老师带我去看了华工附中。

 

    记  者:请您对华科大学子说几句勉励的话吧!

    欧建平:华科大人文教育在全国来说应该是办得最好的。在华科这样的风水宝地,真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好好珍惜每一天,每一天都不要虚度,将来别白活了一生,活着就要做些贡献。

要想飞得更高,就应该先把羽毛丰满起来。

 

 

 

欧建平简介:

 欧建平:男,中国,汉族,1956年5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导师及课程教师、外国舞蹈研究室主任。1998年获文化部授予的“优秀专家”称号,2002年受聘为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长年在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等专业院校,以及各大普通院校从事《中外舞蹈史论》、《舞蹈美学及鉴赏》、《舞蹈创作方法》、《舞蹈作品分析》等课程的系统教学;专业及社会兼职包括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位、职称和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三大评审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表演艺术团体职称和“优秀专家”称号三大评审委员会委员。

  出版中外舞蹈及美学领域中英文专著、译著25部,其中的《东方美学》、《印度美学理论》、《舞蹈美学》、《舞蹈美学鉴赏》、《当代西方舞蹈美学》、《现代舞》、《现代舞欣赏法》、《现代舞术语辞典》、《现代舞的理论与实践》、《世界艺术史——舞蹈卷》、《西方舞蹈文化史》、《舞蹈概论》、《舞蹈知识手册》、《中国近现当代舞蹈发展史》(后两部为合著),均为填补学术空白之作;此外,他还在海内外大量权威报刊杂志、专业辞书上,用中英文发表舞蹈论文、评论和辞条千余篇/条;两大类总计600余万字。


 

 

                                                                                      记者团     刘伟光  报道)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