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守护与家园新生的匠心行动

——记华中科技大学“非遗扶贫”工作团队再赴云南临翔推进规划帮扶

发布时间:2020.07.10

来源:建规学院 编辑:粟晓丽 浏览次数:

通讯员 李晟 李佳佳


自2016年确立精准扶贫对口帮扶工作以来,华中科技大学“非遗扶贫”工作团队十余次赴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南美拉祜族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调研,并同步推进多项规划帮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阶段性成果。


为进一步完善帮扶成果,推进“非遗扶贫”工作向学术高度和实践纵深拓展,7月1日至5日,在建规学院统一部署下,副院长谭刚毅教授、规划系主任耿虹教授、景观系副主任王通老师,以及各学科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一行十人,组成“非遗扶贫”工作团队再赴临翔,就脱贫攻坚阶段性成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补充调研。



期间,适逢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元元院士率队到临翔区开展对口帮扶,切实推进精准扶贫对口支援工作。在现场听取工作团队关于规划扶贫、非遗扶贫阶段性成果和后续帮扶计划的简单汇报后,李元元对学院历年来在滇工作成果的先进性、重要性、示范性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持续推动扶贫工作的稳步落实表达了高度重视,对扶贫工作成果的落地实施与学术转化寄予深切厚望。


拉祜脱贫添魅力,合力帮扶寄真情


带着学校的殷切关注与大力支持,工作团队制定周密的调研计划,于2日清晨赶赴南美拉祜族乡开展实地调研工作。在乡政府及拉祜村民的大力配合下,工作团队走进南美拉祜族传统民居——栅片房,对当地刀箩手工艺传承人罗扎查进行深度访谈,伴着“雷响茶”的滚滚沸声,聆听老人讲述古老民族的传奇故事。




南美乡文化站站长龚德书为团队详细解答了当地生活习俗、文化传承、产业脱贫、经济效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使团队对拉祜民族特色文化与脱贫攻坚的最新进展有了深入理解。当晚,热情淳朴的村民邀请团队成员参与本地传统的打歌表演,感受拉祜人对新生活的深切热爱和对新时代的积极向往。古老文化的深沉魅力与民族传统的厚重积淀,给团队留下了深刻印象。


手工技艺可持续,非遗传承现生机


翌日上午,团队赴南美乡九年制学校开展“我爱我家”小画家行动,同当地拉祜族儿童一起绘画,执笔描绘家乡建筑,共同畅想未来家园。



孩子们稚嫩的笔迹蕴含着对家乡发展的热切渴望,诚挚的笑眼流露出生活改善后的幸福喜悦。




随后,工作团队前往拉祜搭桥园、标本村寨——岩子脚村、南美村河边寨等地,深入探寻新旧栅片房屋,仔细考察挂牌保护建筑,认真探索脱贫攻坚出路,获得了大量现场资料。当晚,团队拜访了南美拉祜族栅片房建造技艺传承人罗扎茶与罗成和。在龚德书的陪同下,大家围火夜话,热情畅谈。在谈到脱贫之后的家乡变化与新时期下的木艺传承时,罗成和屡屡难掩对社会发展的感激之情。干爽的篝火消除了团队几日来的疲惫与潮湿,友好的氛围点燃了村民对家园新生的热情与憧憬。


群众交流促发展,脱贫攻坚奠根基


4日,团队赴竹笆山探访脱贫之后的老屋新居,对当地拉祜妇女进行深入访谈。



两位妇女用拉祜语唱出对脱贫后新时代的向往与感激,她们说:“古村落使传统文化得到了良好传承,新家园让村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告别竹笆山,小组对南美拉祜风情园进行航拍,完成了家园新生最新进展的信息收集工作。


在南美拉祜族乡调研工作之余,工作团队还前往忙畔街道丙简村,就装配式住房建设情况、易地搬迁农户生计、村庄人居环境风貌等内容展开入户访谈,进一步加深对脱贫改造后的村容村貌、社会民生等内容的直观了解。



秉着“务实、踏实、真实”的工作理念,团队成员不顾风雨、不辞辛劳,坚持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灌溉泞泥,用真心铸就匠心,在历时5天的调研工作中,累计走访里程60余公里,拍摄照片800余张,录制视频10余段,采集对话20余条,共访谈拉祜族非遗手工艺传承人5位,考察传统村寨3座,详细调研传统民居“栅片房”6处,整理文字访谈笔录,获得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非遗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调研基础。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