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陈雨沁 宋贝贝 史博慧
近日,“国家助学贷款助我成长”主题征文活动公布最终评选结果,我校2018级硕士研究生董益民的征文“国助之光,助我成长”入选优秀作品名单。
在“暖心工程”保驾护航下的董益民,驶过了一条蜿蜒曲折却又浸透了坚持和努力的航线,在医学的海洋里继续求索。
参与“国家助学贷款助我成长”主题征文比赛,董益民表示,这不仅仅是一次征文活动,而是对过往学习生涯的总结和回顾。怀揣着那份情感,他将这一份回忆存进自己的日记,留住二十岁奋力拼搏、不曾服输的自己。
常怀故园情
“你们好,我是董益民,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现在从事骨科方向的研究。”初见董益民时,他的自我介绍干练而简洁,脸上的笑容明朗又自信。
他很健谈,说起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仿佛都知晓它们的故事,这里于他是熟悉的,是生活中日日重复的一部分。
“我已经七年没有在主校区长待过了,但我对学校的第一印象就在主校区,它满足了我对大学的所有期待,现在想起它有一种‘故乡’的感觉。”回味在华中大主校区度过的两年,董益民还是觉得一如从前,亲切而温暖。“每一次去主校区我都会花时间在校园里走一走,我很珍惜每一次回去的机会,看到熟悉的建筑就会想到当年的自己。”
而对同济校区,董益民则有不同的感情。第一次来到这里,他就明白自己要开始学习医学专业知识了,以后是要治病救人的。面对新的学习环境,他愈发谨慎地对待学习,刻苦且认真,“因为每一次的认真实验都是对未来病人的负责。”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这是裘法祖先生的雕像,他是一位全才,为我们同济医学院乃至中国医学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每年清明节等节日,甚至是平常,都会有学生自发献花,表示对裘老先生由衷的感谢、敬仰和敬佩。”聊起这些,董益民的眼神透露出对大师的景仰以及对职业道路的坚定。
董益民出生在湖北来凤的一个农村家庭,四口之家,日子一直过得很清苦。“在我们那边有很多家庭困难的大学生,通过家乡哥哥姐姐们的介绍,我了解到国家助学贷款这个项目。当时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于是就提交了助学贷款的申请。大一在主校区生科院的辅导员一入学就会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摸底排查,统一申请,很快就通过了。”
申请上助学贷款的那一刻,董益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录取以来,经济上的拮据使他的生活和心理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这下也终于松了一口气。看到名单以后,董益民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告诉父母这个好消息。
活泼而不失稳重,这是我们见到董益民的初印象。也正因为这些特质,他在本科入校选拔时从全年级学生中脱颖而出,进入启明学院中德实验班,开始了他为期六年的本科学习生涯,本科毕业时又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研至同济医院骨科继续深造,未来还将攻读博士研究生,成为一名光荣而神圣的医者。
星光不问赶路人
“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出去玩的时间花在了学习和兼职上。”
本科期间,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董益民做了很多兼职。从超市岗到车棚岗,从货物上架到看护自行车,能做的工作董益民都会尝试。后来,在学长学姐的介绍下,董益民开始接触家教工作。这些兼职经历对于董益民来说都是成长的一部分。
在科研方面,董益民已经发表了4篇SCI论文。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发表第一篇SCI论文的经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投稿之路并非从一开始就一帆风顺。当董益民抱着必胜的信心往顶刊的高峰发起进攻时,六七个刊物接连拒绝让他看清了现实,更理性地预判了自己的能力和位置。但董益民并没有气馁,而是很快对自己有了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这只是我的第一篇文章,被拒了很正常,那我就逐渐往下调整。”在投稿过程中老师也给了他很大的帮助,鼓励他修改以后转投。直到一本不错的杂志确定在“大改”以后录用他的文章,董益民兴奋地当晚失眠。“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篇SCI,意义大不一样”,而这,也正是他科研征程的一小步。
在学生工作上,董益民是同济医院研究生科团务助理,同时也是班级党支部宣传委员。在学生工作经历中,他收获了许多,不仅提升了与沟通交往的能力,结交了其他院系的同学、朋友,同时也更注意在工作中细节的处理。
董益民说,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每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完成的任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只要时间分配合理,就不会出现学生工作侵占科研时间的问题。
求学道路上有很多坎坷和辛酸,光鲜的成绩背后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泪水和思念,但董益民还是坚持了下来,这一切都是源自内心的坚韧。
“我为医者”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这样写道:“凡大医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疫情期间,董益民虽然待在家,但也想为抗击疫情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于是他结合一个课题,完成了论文,并发表在期刊上。九月回校见到熟悉的老师,回忆起这些曾经在课堂上授课的老师,在疫情中一个个穿上厚重的防护服,义无反顾地上了前线,不畏生死,不计报酬,董益民心中不免有很大的触动。他领悟到青年学生要有担当、有理想、有抱负,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散发光和热。
在科研上,董益民精益求精、严谨求实。回忆起自己第一次上手术台,他笑着说“非常紧张,还因为无菌操作不规范被老师批评”。但这些过往都成为他成长里珍贵的礼物,充实了他的求学之路。目前董益民研究的课题主要是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等,平常也会在实验室进行一些基础医学研究,同时也会进行临床和文献综述方面的研究。
在生活中,董益民爱好摄影、跑步。最初学习摄影的目的很简单,他腼腆地说因为自己刚上大学时,看到朋友圈大家发的图片,赏心悦目,而自己拍的照片无法拿出手,所以就开始了学习摄影。随着对摄影认识的深入,他渐渐地喜欢上了这门“技术活”,景、人、物在他的视线中也有了不一样的色彩,甚至随手一拍的照片,他都会选择构图和最佳拍摄方位。
董益民对未来也有自己的想法。保研时他曾去北京协和等其他地区的学校面试,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来。他说母校培养了他,自己是华中大“土生土长的人”,未来也想要一直作为华中大的学生奋斗在医学道路上。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医学更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学科。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只有在更高的平台工作,接受更先进的知识,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尽善尽美地帮病人看病,最大可能挽救每一条生命,发挥自己的价值。
董益民说:“能够在华中大这样一个世界一流大学的优秀平台上提升自我,一方面既是对我能力的认可,另一方面也给了我的家庭很大的信心和鼓励。国家助学贷款给予了我很大帮助,能够让我和其他学生一样毫无负担地走进这所大学,开启我的求学之路。而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轨迹和故事,挫折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作为华中大学生,要有担当、有自信,相信自己能够通过个人的努力战胜生活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