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红:心怀热爱 银龄再出发
发布时间:2024.02.01

来源:离退休工作处 编辑:史梦诗 浏览次数:

■通讯员 宋沛源 武莉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离退休工作处收到来自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的感谢信。信中对我校对滇西大普洱茶学院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帮扶合作成果给予高度肯定,对我校援派的银龄教师陈东红表达了衷心感谢,表示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精诚合作,共同探索高等教育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努力奋斗。



退而不休 因热爱而再次出发


2018年2月,化学与化工学院退休副教授陈东红首次踏足滇西大,彼时的滇西大成立不到一年,对各类人才求贤若渴,尤其是相关专业的教学人才。在了解滇西大的师资情况后,64岁的陈东红毅然背起行囊,前往滇西大开展支教支研工作。在两年的支教支研工作结束后,恰逢教育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开始实施,陈东红又响应学校号召,参加“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留在滇西大继续任教。


初到滇西大,那里的高海拔、强季风,犹如挑战的号角,考验着陈东红的决心。然而他并未退缩,克服了身体的种种不适,辛勤耕耘,无畏艰难,承担“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科学导论”等多门课程的教职。由于师资短缺,他主动采取了大班教学、合班教学的形式,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子求知若渴的心田。从2018年2月至今,他平均每学年完成本科生教学工作量达100学时以上。2019年,陈东红获评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优秀教师。


陈东红始终以学情为出发点,不断探索与当地学生特性相契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研究一线深耕了几十年的陈东红,凭借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教学功底,巧妙地结合了案例化和可视化软件两种教学手段,将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与抽象的化学结构转化为生动易懂的案例与图像,因材施教,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实验操作方面普遍存在的短板,教研室的青年教师在陈东红的带领下共同细化实验教学设计,大胆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探索化学奥妙的同时,实验操作能力得以显著提升。


亦师亦友 是知识与经验的传承


陈东红不仅忙于知识的传授,更心系青年教师的成长。他主动承担起培养新一代教育者的重任。他带领大家进行集体备课、磨课,为每一次的课堂注入活力和深度。以“师徒结对”的方式,指导每一位青年教师,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多年的教学智慧。在传帮带的过程中,与日俱增的不仅是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还有陈东红与当地青年教师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他的关心关爱,让年轻的教育工作者在前进道路上更加坚定、自信。他深厚的教育情怀,也成为了青年教师们学习的榜样。


“滇西大的年轻老师和学生都很努力刻苦,他们也感染了我。”陈东红这样说到。在滇西大的支教支研生活中,六年的光阴如梭,陈东红与青年教师们度过了无数难忘的时刻。这份经历不仅让他们在学术上共同成长,更在彼此间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这份纽带,正是华中大与滇西大守望相助、情谊深厚的体现。在这份浓厚的情谊支持下,滇西大两名化学教师在华科大化学院和生科院攻读博士学位,继续追求卓越。


奔赴山海 是他义无反顾的选择


唯有热爱,是最长久的坚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正是陈东红一次又一次远赴山海的动力所在。2023年,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滇西大的两代会。茶学院院长陈云芝在小组讨论中坦言学院极度缺乏化学教师。陈东红毅然决定前往茶学院任教。谈及自己六载的支教生涯,他深情地说:“我能在云南干了6年的支教工作,不仅因为滇西大急需有经验的教师,还因为我深爱着教学这份事业。”虽然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但年近70的他从不喊苦喊累。他最常说的就是:“学生每周要上40多节课,比我更辛苦,学生能学进去就是我最大的回报和动力。”



谈及在滇西大的支教工作,陈东红的眼中闪烁着光彩,他说:“云南人民的真诚与朴实,让我在这里的工作与生活都如沐春风。当然,云南的高山与大江的壮美,以及浓厚的民族风情,都让我为之倾倒。这些美好的回忆,也是我继续留在滇西大的原因。”他表示,将继续把自己奉献给热爱的教育事业,点亮更多孩子的未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是自己义无反顾的选择。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