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颖:登上《人民日报》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5.11

来源:机械学院 编辑:史梦诗 浏览次数:

经过严格选拔和评审,全国4.5万名研究生荣获2022—2023学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5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100名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优秀代表名录,机械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周颖名列其中。



周颖为机械学院机械工程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曾获评“西部计划”全国优秀志愿者、校三好研究生标兵、校优秀共产党员、校三好研究生等荣誉。


行至远 不忘初心


2017年,本科毕业的周颖参加“西部计划”,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委组织和志工部,负责1500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管理及办公室工作。“我想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在本科期间,我就了解了兵团的军垦文化与王震将军的英勇事迹,一直心向往之。”


在新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时刻影响着周颖。志愿服务期间,除了日常管理工作外,她还参与了兵团团委五届五次全会的组织筹备工作;兵团第六次团代会的组织筹备工作;参与制定《2017-2018年度兵团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方案》《兵团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等兵团西部计划管理文件;草拟《兵团西部计划自查报告》,总结2016年以来兵团西部计划工作的开展情况;赴兵团第一师、第六师对西部计划工作展开调研,了解基层服务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的工作、生活,草拟《兵团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管理办法》等。


研至深 自强不息



在科研上,周颖深度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准备答辩PPT的阶段。如何在15分钟内讲清项目的总体逻辑和团队的优势成为了最大的难题,“心里很着急,但做出来的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和导师交流后,她想到了一个“笨办法”,多次找老师、同学交流修改,同时通过视频网站学习PPT制作技巧。周颖认为,只要积累足够多工作量、花足够多的时间、请教足够多的人、预演足够多次就能解决绝大部分问题,“这虽然是个笨办法,但是好用”。


思至广 团结协作


确定申请硕博连读后,周颖与导师高亮教授共同确定了研究方向。最终的选题既贴合她的兴趣,又符合实际的应用需求,同时也适合自己的科研特点和学习习惯,这也是她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导师是我科研路上的引路人,是我成长道路上的明灯。高老师虽然平时很忙,但是经常关心我,定期和我进行学术、项目等方面的交流。”目前,周颖共发表高水平SCI论文6篇(一作5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已授权2项;参与主持研发拓扑优化系列软件ETop,相关技术与软件在航空、航天、船舶等领域关键型号研制上实现应用;科研成果亮相2024年中国航天日成就展;参与10余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与攻关工作,主持校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项。


在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汇报的前一天彩排时,周颖第一次尝试跟随视频汇报的形式,但在视频切换时没有赶上,后面的介绍内容就“兵败如山倒”。为此,高亮教授不断鼓励她,拿出了自己的“独门秘籍”教导她。高教授说,汇报的核心是“外行听得明白,内行听得深刻”,教育引导周颖调整汇报节奏、充分发挥并抓住重点。最终,汇报圆满完成。



回顾自己的硕博生活,周颖总结了三点经验。一是珍惜每一次表达的机会,积极参与院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和志愿服务工作,锻炼综合实践能力,定期向导师汇报科研进展,多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二是具备一定的批判意识,不盲从权威,通过独立思考构筑自己独特的研究体系;三是保持身心健康,坚持运动,保障科研效率和情绪稳定。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