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民康:胸有大我天地宽
发布时间:2025.04.03

来源:档案馆、校史研究室 编辑:汪伟颋 浏览次数:

艾民康(1924-1990),河南兰考人,原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曾任针刺镇痛原理研究室(现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主任,著名神经生物学、神经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专家。他于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代表”“先进科研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记载优秀共产党员艾民康教授先进事迹的档案


生命不息,科研不止


“为了人类的健康,而奉献自己的健康,我心里是坦然的。生活中假若总惦记着一个‘病’字,心灵就会充满空虚和烦恼,只有把自己同党的事业联系起来,为之奋斗,就会产生活力,生活就会变得充实而富有意义。”

 

1949年大学毕业后,艾民康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入到振兴祖国医学的事业中。青年艾民康精力充沛、意气风发,在研究“神经组织”和“神经末梢”的工作中,短短几年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正当他潜心钻研专业、想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多做些工作的时候,或许是太过劳累,无情的病魔悄悄地袭向了他。1958年,年仅35岁的艾民康,因身患空洞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支气管胸膜瘘并发脓胸,先后动了3次大手术,去掉十根肋骨,切除了整个右肺,医生预计他至多能活两三年。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选择要为中华医学事业多作贡献,在有限的生命里继续自己的科研工作。

 

他和同事们一起把组织化学和免疫学相结合,研究动物脑内的组织化学变化,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用英文发表的论文《免疫家兔海马内酸性磷酸酶活性及核糖核酸含量的改变》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重视,一些外国专家纷纷来函向他索要论文单行本。全身心投入工作后,已被死神阴影笼罩着的艾民康仅靠一侧肺坚持呼吸,度过了手术后的第一个“三年”。

 

1963年,艾民康被任命为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经络研究组组长,接受了国家下达的经络实质研究的保密任务。为了完成经络实质的研究,他不是往返于京、汉之间,就是关在实验室内埋头工作。就这样,艾民康在这里艰难地度过了又一个“三年”。

 

科研工作让艾民康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于是,他与病魔搏斗的信心与劲头更足了。他和同事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坚持科研,解剖了上千只动物,做了好几万张动物切片,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观察,对经络实质和当时世界研究情况有了自己的见解。因国际关系问题,他的研究成果都未能发表,这位忠诚于事业的科学家自觉严守国家纪律,决不向外透露研究结果。

 

1972年,艾民康又接受了针麻原理研究的任务,满腔热情地开始了针麻原理的研究。在学院领导支持下,他负责组织起了包括两个附属医院和基础部好几个教研组在内的针麻研究协作组,把原理研究和临床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了更好地掌握针灸治疗方法,他特地拜老针灸医师为师学习针灸,同时还深入手术室观察临床针麻手术情况,制定研究方案,具体组织实验研究。他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和有关文献,提出了“乙酰胆碱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这个总课题,组织大家从不同角度进行细致深入的实验研究,最后从正、反几方面证明乙酰胆碱在针刺镇痛中确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83年,在湖北省卫生局主持下,经全国知名专家审查,这项工作通过鉴定,1984年被中央卫生部列为重大科技成果,授予乙等奖;1985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二等奖,艾民康本人也被授予奖状一张。

 

科研途上不停步。接着,艾民康教授又带领大家开始了“在针刺镇痛过程中乙酰胆碱与其他神经介质的关系”和“交感感受环”的研究,全部研究工作都在他的总设计蓝图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他的研究设计周密而完整,工作细致而踏实,结论稳妥而谨慎。他在这个领域中的工作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和称赞,并因此获聘湖北省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常委、卫生部针麻研究方面的学术委员。

 

成果丰硕,为国争光


“我这辈子就干一件事,前些年研究经络,以后又研究针麻原理,我的中心是不变的,我这辈子决不离开‘针’和‘神经介质’,我们研究室也不能离开它们。用现代医学研究整理祖国医学是我终身献身的事业。”

 

艾民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神经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的研究与教学,抱病攀登科学高峰,多次开辟出新的科研领域。

 

50年代,在研究“神经组织”和“神经末梢”的工作中,艾民康短短几年就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发现了数种罕见的形态结构和相应的新染色技术,为神经形态学研究积累了宝贵资料。

 

60年代起,艾民康开始研究经络实质,进行了大量动物解剖和实验观察,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使得他对经络实质和当时世界研究情况有了自己的见解,提出了正确论点。艾民康用英文发表的论文《免疫家兔海马内酸性磷酸酶活性及核糖核酸含量的改变》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70年代初,艾民康接受针麻原理研究的任务,组织多个教研组进行协作研究,提出了“乙酰胆碱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这一总课题,并通过实验验证其重要性。该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奖项。

 

80年代,艾民康在组织化学和免疫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先后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40多篇论文,其中《针麻调整作用与针麻效果的关系》受到湖北省科学大会表彰。《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的组织化学诊断》及《乙酰胆碱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通过卫生部鉴定,并被授予重大科技成果奖。在中西结合治疗先天性小儿巨结肠症和组织化学诊断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填补了国内空白。1985年,他主编的《免疫组织化学在肽能神经研究方面的应用》出版。1986年,他主编的《神经介质及有关酶类的组织化学》出版。

 

艾民康的科研成果不仅在国内受到重视,还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1980年8月,在英国布莱顿城举行的第六届国际组织化学及细胞化学学术会议上,艾民康代表中国参会,并主持了42号会议,为中国医学界赢得了荣誉。当大会议程委员会委员向全体到会人士介绍他时,会场响起一片掌声。当他宣读完那篇《针麻胃手术中肌间神经丛内三磷酸腺苷酶活性的组织化学观察》论文后,一位英国科学家说:“针刺组织化学论文是第一次出现在国际组织化学会议上,艾教授也是中国出席国际组织会议的第一个代表,我们非常欢迎他。”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中国针刺组织化学做了很多工作。

 

1984年,艾民康又以观察员的身份,代表中国参加了在芬兰召开的第七届国际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学会联盟代表大会,他宣读的论文受到各国专家的好评。回国后,大家向他祝贺时,他亲切而诚挚地对大家讲:“我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大家向大会报告工作、介绍我们研究成果的。如果不是我们的国家这样强大,在世界上有这样高的威望,谁能理我艾民康呢!一切荣誉属于祖国,属于人民,属于大家。我自己没做什么,这次能出国是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我一定把国际上新的研究进展迅速介绍给国内同行,让我们在这个领域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廉洁自律,节俭为国


“共产党员要以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为最高目标,为人民多做贡献,切不要为‘享乐’裹足不前。我常常提醒自己,一个共产党员不要被舒适安逸的生活所引诱,因为享受是没有止境的,一味追求它,容易使人目光短浅,胸怀狭窄,以至于忘记人生的重大目标,把主要精力消耗到日常琐事中。”

 

艾民康在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时,始终秉持节俭原则。1980年,艾民康教授应国际组织化学及细胞化学学术会议议程委员会主席莱克博士和该学术委员会主席盖翰博士的邀请,赴英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由于住所只有价格较高的饮料供应,他就特地买了一个塑料水壶,每天早晨到华侨旅社里灌一壶开水。时间一长,他也想调节一下饮食,进入一个中餐馆,想买碗鸡汤,可一问价格太贵舍不得,便转身走了。

 

1984年,艾民康以观察员的身份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了在芬兰召开的第七届国际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学会联盟代表大会,并宣读了论文。许多专家对他的论文很感兴趣。当天晚上,一位外国学者按会议安排的住址到宾馆去找艾民康,可找了好长时间也没找到他。原来,他退掉了那豪华的房间,找到我国驻芬兰大使馆科技参赞,述说了自己的心声:“我们国家的底子还不厚,人民用辛劳的汗水换来的外汇不容易,我们出国能省一点是一点……”

 

艾民康也曾想过,自己能登上国际学术会议的讲台,离不开各级组织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国内同行特别是针麻原理研究室全体同志的协助,他真想买一些心爱的礼物来表达自己的心意。他在国内是最不愿逛商场的,每年的节假日几乎都是在实验室度过。可他两次欧洲之行,都破例逛了商场,带着吝啬又慷慨的心情选择了礼品。第一次,他给科里的每位同志买了一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圆珠笔,但是孩子们却十分失望,因为爸爸没给家里带回一件“洋货”,连支普通的圆珠笔也没有。第二次,他一视同仁,给科里的每位男同志和自己的儿子们各买了一把一次性的剃须刀,给科里的每位女同志和他自己的老伴、女儿各买了一双尼龙袜子。这是他拖着病体,考虑了许久而选择的礼品,却未为自己购买任何物品。

 

关爱青年,为国育才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奋斗,科学的接力棒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传下去。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明天很可能是国家的栋梁;我今天的助手,明天很可能是攻关的主将。所以,我非常希望后辈超过自己,并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超过自己。”

 

艾民康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科研成果,更在于他对后辈的培养和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感。从国外参加会议回来后,他写了一份详细的学术会议书面汇报,汇报了会议内容和国外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谈了自己的切身体会,给出了未来学科发展的中肯建议。他一直致力于推动学术资源共享,乐于分享,以无私的精神培养后继人才,尤其注重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

 

他经常说:“我已经60多岁了,人老了,体质差,而科学本身是在迅速不断向前发展着,未来属于青年一代,这是科学发展的要求,是事业发展的必要,我的责任是给后来人铺平道路创造条件。”


80年代,艾民康在健康状况极差的情况下,仍主持编写教材,开设新课,并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呕心沥血地培养和扶持一批批年轻人,使他们成为教学与科研的骨干。


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他的实验室对全国各地的研究生开放,并且亲自指导他们研究。八十年代国际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方兴未艾,为追上国外组织化学研究的脚步,改变国内组织化学研究的落后面貌,他大声疾呼,利用各种机会向国内介绍这方面的情况,努力推动国内科研水平的提升。1982年5月,他带领研究室的同事们办了一个讲习班,向全国同行传授国际新技术。为了使学员真正掌握这一新技术,他想了许多办法,投入了大量精力,不仅在学习班上给学员提供较多的锻炼机会,而且还为他们提供回单位后进行重复实验的必要条件。他说:“这是给全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是件大事,值得!”


在安排讲课时,他主张多给年轻人登台锻炼的机会,专门挑选了四名30岁左右、有一定业务能力的青年教师参加讲课。他先给这四名教师详细布置了讲课内容和提示,教师们写好讲稿后,他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并组织他们多次预讲。由于他肺功能差,室内工作时间稍长便会头昏眼花。每次预讲时,他就定时到窗口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坚持听下来,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


艾民康曾主编了一部30多万字的有关组织化学研究方面的专著,编写组有十五六人,其中十人是中青年科研人员。有些篇章他自己编起来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但他却有意识安排给年轻人编写,再付出比自己编写多几倍的工作量,根据编者的思路查找资料,逐字逐句审校。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中青年是我们事业的希望所在,把精力花在他们身上,值得!”


作为导师,艾民康对学生关怀备至。他的学生施静教授回忆说,“艾教授不仅是一位严谨的学者,更是一位充满爱心的导师。即使他生着病也要学生去他家汇报工作,随时随地现场教学。每次去他办公室,他就指着办公室那幅工作设计技术路线图给学生讲解实验要怎么做,跟学生们分享他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每次他生病时跟他聊天,无论是说到身体不好,还是呼吸不好,最后都能聊到神经递质的专业上去。因为实验室的位置特别偏,他担心学生晚上开展试验不是很安全,所以都是等到学生走后自己再离开实验室。”


艾民康用一生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最本真的品格。他以超人的毅力克服病痛,以严谨的态度投身科研,以节俭的作风为国奉献,以无私的爱心培育青年人才。他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医学界的宝贵财富,更是激励后人坚守初心、践行廉洁的精神力量。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