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团 郝家辉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划破了他对物流专业认知的浅薄表层,打破了常人“物流=送快递”的浅层认知;一次来势汹汹的疫情,吹开了他眼前的迷雾,让他深刻认识到物流作为“国家血脉”的战略意义。
从最初对所选专业的迷茫、不自信,到如今对所走之路的坚定不移,他用满腔热忱攻坚科研,以扎实专业守护国家命脉。他,就是“校三好学生标兵”获得者,管理学创新实验2201班的孙潍霖。

暴雨触发的学科反思
提及物流管理专业,多数人的脑海中浮现的便是快递员忙碌穿梭于大街小巷、外卖小哥争分夺秒送餐的生活场景。初入大学时,孙潍霖对专业的认知同样停留在较浅显的层面。那时,每当有人好奇地问起他的专业,他总会略带调侃地自嘲:“我是学送快递的。”
2024年,一场暴雨毫无预兆地席卷孙潍霖的家乡齐鲁大地。彼时,孙潍霖的父亲正在滕州投身灾后重建工作。父亲在电话中叹息:“今年下这么大的雨,粮食又要被水淹了。”这句话宛如一道闪电,击中孙潍霖的内心。
他猛地想起在专业课上,老师曾讲解过物流管理在应急方面的重要作用。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悄然升起:“我能否通过专业所学,为灾民出一份力呢?”带着这份疑问,孙潍霖开始仔细查阅相关资料。他发现,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是国家重点提倡的节粮减损方案。暴雨后,如果被水淹的粮食无法及时烘干,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下很快就会腐坏变质,无疑会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若是能将粮食统一运送到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利用那里的专业设备进行烘干等处理,就能大大减少粮食的损耗。
他恍然大悟:原来物流管理所学的“送快递”,远不止生活中送快递那么简单,还关乎粮食等战略物资的运输与调配。学好专业知识,真的能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带着这份深刻的感悟,孙潍霖满怀热忱地踏上了科研之路。
“我写的不仅是代码,还是让粮食从田间到粮仓的‘生命通道’”
管理学院的创新实验班为每一位本科生都配备了科研导师,孙潍霖幸运地遇到了研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王林教授。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导师详细叙述了家乡那场暴雨带来的灾害,以及自己心中关于节粮减损的想法。王林教授建议他可以从相关运输调度问题入手。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孙潍霖就像一名听到冲锋号的战士,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相关工作中。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科研,每一篇复杂的论文都像是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山,每一行晦涩的代码都如同迷宫里错综复杂的路线,让我焦头烂额。”回忆起第一次接触科研的经历,孙潍霖感慨万千。那些日子里,他数不清自己参加了多少次线上线下的会议。在会议室里,大家激烈地讨论着,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他认真地倾听每一个观点,手中的笔在本子上不停地记录着。而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宿舍里的同学早已进入梦乡,他却独自坐在书桌前专注于科研。他时而眉头紧锁,逐一检查代码中的错误;时而快速敲击键盘,试图找到新的解决思路。遇到难题时,他主动向老师和学长学姐请教,在他们的办公室里,常常能看到他虚心求教的身影,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图为孙潍霖与老师探讨粮食损耗模型。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当属算法设计部分。孙潍霖最初选用的算法,在实际运行中效果并不理想,与商用求解器Gurobi相比,在求解效果上有着较大差距。面对这样的结果,他心里难免有些失落,但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却被激发了出来。孙潍霖没有气馁,紧接着设计了第二种算法。然而,现实再次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虽然第二种算法相较之前有所提升,但仍然达不到预期的要求。“那段时间真的很煎熬,我一度想过放弃,但内心深处总有个声音在告诉我,再试一次,再挑战一下自己。”于是,孙潍霖一头扎进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在堆积如山的书籍和资料中,他像一位寻宝者,仔细寻找着灵感和突破的方向。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他终于设计出了第三种算法。这一次,奇迹发生了,这种算法在求解效果和运行时间上都成功超越了业界知名的Gurobi求解器。不仅如此,他还设计了辅助决策的系统,刻画出粮食损耗的非线性优化模型。基于以上研究,他撰写了论文《准时制补货模式下机器人前置——储备仓库的订单分组与存储分配问题》,获得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
孙潍霖深情地说:“我调的不仅是代码,还是让粮食从田间到粮仓的‘生命通道’。”“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坚定信念在那片被暴雨冲刷过的土地上深深扎根。
在驰援的车流中读懂“国脉”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全国各地纷纷向武汉伸出援手,满载物资的车辆、英勇无畏的医护人员,日夜兼程地奔赴武汉。一辆辆货车、一架架飞机,如同希望的使者,源源不断地将物资和力量输送到疫情最严重的地方,这让孙潍霖深深感动。
每每回想起这些,孙潍霖比其他人更能深刻体会到物资输送背后,物流知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金银潭医院申请20台有创呼吸机,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每小时需要50吨钢材,10万件防护服因交通管制无法启运……这些数据就像神经信号一样,不断地汇入调度中心。物流管理的专家们正凭借专业知识,最快给出最优配载方案。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无数亟待解决的难题;每一个方案的制定,都凝聚着物流人的智慧和心血。”

此刻,孙潍霖眼前物流书本里那些曾经看似枯燥的理论,电脑屏幕上繁杂的算法与数据,都不再冰冷。他仿佛能感受到,这背后是国家看不见的血脉在有力地跳动。
高速公路上,货车司机星夜兼程运送物资;仓库里,分拣员们为了提高效率,跪地码放物资,膝盖处的工装早已磨得发亮;寂静的街道上,无人机投下的不仅是药品,更是贫困家庭穿越寒冬的希望……孙潍霖明白了,物流从来不是简单的“货物搬运”,而是用效率与温度编织的“国家脉络”。而他,渴望成为这条脉络上的研究者、守护者,让“畅通国脉”的故事,在未来的每一个“寒冬”里,都能续写温暖的篇章。

图为孙潍霖前往湖南省沙坪县的山区走访。
孙潍霖热爱摄影,他用无人机镜头定格了许许多多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们:田间劳作的农民,在烈日下挥洒着汗水,带来丰收的希望;仓库里的分拣工人,熟练地搬运着货物,保障物资顺畅运转。这些在“国脉”中奔涌的个体,始终是他科研的初心与归处。有人问他为何这么“忙”,孙潍霖微笑着回答:“向上的攀登,向下的守望,都是青春该有的姿态。”
孙潍霖说:“我们新时代青年,要拿过接力棒,以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智慧化物流系统,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提供管理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