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柏安:音乐的审美智慧
发布时间:2019.09.27

来源: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汪泉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余泓烨)9月24日,第2324期人文讲座在西十二教学楼N104举行,武汉大学古琴文化研究所所长,校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江柏安教授为大家讲述“音乐的审美智慧”。



江柏安认为,我们首先应当解决观念问题。他提出,音乐具有娱乐和享受生活两个属性。平时我们所说的听音乐等同于听歌曲,这种文化是有缺陷的——对音乐的审美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歌曲的层面。虽然听歌曲也能导致审美快乐,但同时也会导致局限。歌曲不属于纯音乐的范畴,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喜欢歌曲的状态可以解读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品格、受教育的程度、甚至于情商和智商……因此,歌曲不属于纯音乐,而是属于综合艺术形态。歌曲具有欣赏曲调、赏识歌声、当心歌词、回避谄媚等审美意义。对于一首歌曲,我们应当欣赏它的曲调而不是歌词。


江柏安提出,音乐的审美应当在器乐曲的欣赏中展开。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当语言无法表达的时候,音乐作为感觉的艺术就出现了。好的歌曲旋律,开启了器乐独立的先端。器乐曲表现力多样,由于没有了词,音乐本身的属性便得到强化。无词的器乐曲,使音乐的意义显得纯粹。音乐中器乐曲与歌曲的分离,实际促成了音乐艺术在技术技巧层面上的高度发展。


江柏安认为,审美音乐的核心要义是“倾听”。纯音乐是不可能听懂的,因为音乐使用的材料是时间和声音。同时,也没必要听懂,因为音乐是彻底的抽象而浪漫的艺术。如果听懂了音乐,那是源于“感悟”而非“事实”。音乐的义务是服务于人心灵的需求,而不是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我们应当用多一些的文化视野来填补观瞻的空白。


江柏安指出,音乐的审美智慧集中于它的三种声音:单纯的好听、有听觉趣味、有表现的意图。把音乐当成三种声音去听,可以不问作曲的标题,不问作曲家,作曲的历史,可以纯粹、绝对、客观地听音乐作品。


当提到音乐审美的心理时,江柏安将其分为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分析理解等内容。他认为,要想把音乐当成内容去听就会遇到很多麻烦,这种麻烦叫做“澄清”,并且会在纷争之中显得无趣。内容的问题是深入的问题。在很多领域,如果不进行到内容的层面,它的艺术价值是无法澄清的。而音乐是个例外,音乐处于感知的层面。如果一个人先入为主地想知道音乐讲的是什么故事,那么他的心永远到不了彼岸。音乐不能表达具体情感,只能表达基本情感(此外还有具体情感、社会情感)。任何对音乐表达具体化的表达都是危险甚至于令人厌恶的。在我们的身边中到处都充斥着这种对音乐的解释以至于让我们心生厌倦,让我们相当一部分人不再热爱音乐而去热爱歌词。我们不能把想象与联想当成音乐欣赏的任务。


江柏安指出,音乐的审美关系着由表及里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而究其本质则包含着明显的“享受生活”的成分。这种享受伴随着强烈的心理活动的印记,是一种高智商的反应,在受过特别好的教育的人群中特别值得推广。因此他倡导把音乐当成审美的对象,在审美的过程中使自己变得聪颖,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保持心灵的纯粹,这样才能在我们逐渐走向成熟以后慢慢找到人生中那“一百个”必须找到的音乐作品,人生才会显得完美。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