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菲斯克:如何评价他人以及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好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汪泉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代涛涛) 10月11日晚,第2328期人文讲座在东九教学楼D103举办,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通讯院士、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及心理学院Susan T. Fiske教授以How We Evaluate Each Other—and How We Can Do Better, Together为题作讲座。


Fiske教授首先介绍了她和同事在2002年提出的刻板印象模型,这是当前心理学研究中最广为认知和得到普遍认可的理论模型之一。该模型认为,当人们在评价他人时,首先会对他人做出“是敌是友”的意图判断,而后是判断他人“是否有能力实现该意图”,也就是说,人们普遍会从热情和能力两个维度对他人进行评价。


随后,Fiske教授列举了来自美国、中国以及欧洲等不同文化样本的实证研究,大量的跨样本、跨时间、跨水平和跨目标的研究证据都支持了热情和能力两维度的普遍性。这表明,根据两维度评价可以有效地对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进行区分。例如,内群体往往被认为是高热情和高能力的,富人和专业人员往往被认为是能力很高但很冷漠,而老人和残疾人经常被视为很友好但是能力不足,流浪汉和其他污名群体往往被认为既不友好、能力也不足。当然,刻板印象并非一层不变,也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有所变化。人们对移民群体以及新生代群体的印象都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人们也会采用一些策略来隐藏消极刻板印象。


研究刻板印象的意义不仅在于描述刻板印象本身的内容和变化规律,更是因为刻板印象既能反应深层次的社会结构问题,又能预测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Fiske教授认为,对群体的能力评价取决于群体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而对群体的热情评价则取决于群体间是否存在竞争关系。越是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中,对群体的评价则越多矛盾性。刻板印象也会引发一定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人们会对不同的群体会产生钦佩、嫉妒、同情和厌恶等不同的情绪反应,人们会主动去帮助那些被认为是高热情的群体,主动伤害那些被认为是低热情的群体,同时,人们愿意同高能力的群体进行合作,而漠视那些能力不足的群体。


最后,Fiske教授表示,刻板印象虽然普遍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刻板印象不可避免。刻板印象虽然会激活相应的脑区,但其依然存在可控性和可塑性。要想降低或抑制刻板印象,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变社会结构,调整群体间的相对地位和群际关系,另一方面需要鼓励人们接纳世界的多样化,从而习惯和接受其他人跟自己有所不同。Fiske教授认为其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就是鼓励不同的人在一起工作,形成团体意识,通过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合作交流来抑制刻板印象,改善关系。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