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晓:有斜阳处有春愁——现当代女词人沈祖棻的创作道路
发布时间:2021.12.27

来源: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张思晗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名)12月23日晚,第2429期人文讲座在线上举行。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哈佛大学东亚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问学者张春晓为师生带来了题为“有斜阳处有春愁——现当代女词人沈祖棻的创作道路”的讲座。



CB90B


张春晓从沈祖棻先生的生平经历和著作介绍了其创作道路,结合新近的手稿研究来探寻沈先生文学作品的产生,梳理旧时光的故事。


张春晓介绍沈先生的基本情况。沈祖棻,字子苾,号紫曼,笔名绛燕,祖籍浙江海盐,生于江苏苏州,家学优厚。她在上海南洋女子中学就读时发表处女作,现在我们熟知的“沈斜阳”来自其成名作《浣溪沙》,其中一句“有斜阳处有春愁”广为流传。


张春晓介绍了沈先生的创作脉络。在1937年到1949年的十余年间她创作了516首诗词,《沈祖棻文集》的第一卷《涉江诗词集》是其个人创作高峰,第二卷《微波辞》和《辩才集》是其新文学作品,第三卷《唐人七绝诗浅释》和第四卷《唐宋词赏析》是最经典的赏析作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张春晓首先从《辩才集》讲起,从中可见沈先生早期偏向于情感世界的表露,《丽玲》表达的是一个女生非常独立地拒绝了找他复合的男生;后来增加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批判了世态炎凉,《冬》表达了在婚姻中渐渐消亡的爱情。


张春晓仔细讲解了沈先生最重要的作品集《涉江诗词集》。《涉江词》一出,就得到了很多老先生的赞美,朱光潜先生评价其“易安而后见斯人”,叶嘉莹先生认为“她写出了跟男子一样的‘学人之词’‘诗人之词’‘史家之词’”。在这些作品中,最重要的是深沉的兴亡之痛和身世之感汇合交融以及深深的家国忧患之情,比如《高阳台》中“早伤哀乐,饱经忧患,转类冥顽”。《涉江词》也是她个人经历的记录,其中也有个人情事的表露,比如《水龙吟》末句“算从今但有,平安一语,倩飞鸿寄”,看似归于平淡,其中又有许多神情,表现了她后期超然平淡的情感下沉。


《涉江诗》中的《岁暮怀人四十二首》和《早早诗》是最引人注目的两篇。特别是《早早诗》,“早早”即孙子,沈先生通过一系列具有儿童典型特征的细节描写,把早早天真活泼的动作、有如天籁的语言、真挚无邪的感情,活生生地表现出来,用童心的灯火照亮了苦难和屈辱的灵魂的暗隅。在研究中,张春晓清理出了更多的文字和手稿,在沈先生的日记中可以窥见很多有趣的事情,把它们诗化就成了《早早诗》,日记中的琐碎呼应了诗中的温情脉脉,诗性的光辉不仅仅来自于浅显的文字,更是沈先生在那个时代从来没有被埋没过的初心与诗情。


张春晓认为最有社会价值的两本书是《唐人七绝诗浅释》和《宋词赏析》。这两本书是其文学欣赏作品和数十年教学研究的积累,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一版再版,流传至广。其实这两本书是沈先生的丈夫程千帆先生在沈先生因车祸意外离世后整理的,在一年后程先生所作悼亡词中“文章知己千秋愿,患难夫妻四十年”中可见两人情感真挚,恩爱有加。


直到现在,学术界依然对沈先生十分敬佩并举办各种纪念活动。2019年10月在浙江海盐成功举办纪念沈祖棻先生110周年诞辰暨学术研讨会,2020年第4期《传记文学》也发专版纪念沈先生。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