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特弗里德·赫费:康德的世界主义教育哲学
发布时间:2024.06.13

来源:哲学学院 编辑:史梦诗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柯欣妍)6月2日晚上,华中科技大学慧源哲学茶座第377期、海外名家大讲堂系列第29期在哲学学院举行。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学院名誉教授、清华大学贺麟讲席教授Otfried Höffe(奥特弗里德·赫费)主讲“康德的世界主义教育哲学”。讲座由哲学学院张廷国教授、袁辉副教授主持,来自我校和武汉大学的30余名师生聆听讲座。



赫费从康德的哲学革命出发,介绍了康德的教育学思想,认为康德将教育理解为一种世界主义的教育,即在根本上摆脱了所有对某种文化或某个时代的依赖性、却存在于某个具体文化或者时代的教育。世界主义的教育学的哲学理据不仅极为讲究,而且还可以分为多个层次:它开始于一个哲学的人类学,包括一个道德哲学和一个哲学的目的论,还包括历史哲学以及一个真正哲学的教育学所建立的核心。


赫费指出,康德世界主义的教育学旨在启蒙。在康德看来,启蒙的实质是气质上的能力,即精神的努力和勇气,它们使人的独立思考成为了可能。启蒙的任务甚至早在儿童阶段就已经开始,并且原则上会扩大到所有人。在“训育”这个教育的初级阶段,康德提出了一个解放的过程,即从内在的强制中解放出来,承担这一任务的初级阶段具有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自由与规矩。其解决依赖于积极的自由,即在自由目的上提出的法律。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康德将这些规定(法律)区分为技术的、实用的和绝对的(道德律令)。


在培育阶段,康德看重的是能力和技能。康德认为,教育的承担者有两个责任人,即父母和君主。就父母和国家的方面来看,教育始于训育,进而是培育,最终结束在文育。对于康德来说,教育的成功在于实现德育。


赫费认为,人只有在接受先行的训育、培育之后才可以被教化为公民,变成一个自负责任的个体;教育的终极目的不在于让人变成公民,而在于使人成为一个道德的人。康德强调了一个人格特有的三个任务:经济公民、国家公民和世界公民。



在问答环节,现场师生进行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图/通讯员 张哲敏)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