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原:打造团结——卡车司机组织化的逻辑和意义
发布时间:2024.09.26

来源: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刘雪茹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林晨曦)9月24日,第2528期人文讲座在西十二楼N204举行。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原副会长沈原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打造团结:卡车司机组织化的逻辑和意义”的讲座。聚焦卡车司机这一社会群体,沈原教授为我们揭开了卡车司机组织化浪潮的面纱。




结合对自雇卡车司机的长期田野调查,沈原对卡车司机群体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公路货运业的工作体制和市场结构以及卡车司机劳动过程中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他指出,卡车司机在性别、学历、出身等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和独特性构成了卡车司机组织化的四大动因,即救援、讨债、议价、认同。这四大动因与卡车司机的劳动与生活紧密相关,是组织化生长的肥沃土壤。


沈原向同学们介绍了卡车司机三大基本组织类型,分别是和基于商业理念的组织,基于朴素社会关系的组织,如乡土伦理关系,以及基于公益精神的组织。这些组织的基本效用本是巩固互助精神,增强市场能力和培育公益精神。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卡车司机的主要需求发生了变化——救援需求减少,讨债活动结束。因此,卡车司机组织也随之演变,出现了在地化和体制化两大发展趋势。


为了让同学们深入理解卡车司机在当今时代的组织化,沈原引入汤普森“把劳工自组织与阶级形成关联起来”的论题,与我们探讨了在劳工阶级的形成方面遗留的理论问题。他认为,最重要的遗留问题是自在阶级被当作理所应当。马克思的论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和阶级的形成中将工厂制度的四个同一解释为一级建构的特征,而工会和其他劳工组织则都是攀附在工厂制度这一一级建构之上的二级建构,由于工厂制度的产生是理所应当的,基于一级建构形成的工会和劳动组织亦被视为理所应当。但公路货运业制度的四个缺欠和去中心化的离散状态使其无法成为一级构建,此时卡车司机便缺乏作为自在阶级团结起来的结构条件。


沈原提出从社会角度切入来认识卡车司机阶级组织的形成,以“社会团结”范畴重构“劳工阶级”框架。而对于卡车司机这一转型劳工群体组织化的研究,沈原教授尤其强调社会的观点,通过洞察社会生活的共同形式和特定现象,从而理解个体行为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模式,此举超出了传统的经济-政治二元模式。



互动环节,观众们就“卡车司机组织化的未来演变”与“卡车司机阶级组织所折射的社会现象”等问题进行了提问,现场气氛轻松活跃。沈原教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温润谦和的态度细致耐心地解答了观众的疑问,让同学们对社会学研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展示了社会学独特的魅力。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