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栾笑)5月12日,社会学院讲演、第2559期人文讲座在西十二楼S302举行。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国务院社会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周晓虹教授为师生作了题为“艾希曼、平庸之恶与服从行为研究——犹太创伤与社会心理学的另类叙事”的精彩讲座。讲座由社会学院院长狄金华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前,狄金华为大家简要介绍周晓虹在社会转型、社会心理学和口述史研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尤其指出其研究为社会学赋予了人文温度与独特视角。
周晓虹从若干封“从香港到上海的少女书信”展开,生动阐释了口述史的情感价值与社会心理学中“另类叙事”的意义。他以犹太创伤起题,串联起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脉络。他认为,一百多年来疼痛不已的犹太创伤,尤其是纳粹德国的暴行使得社会心理学的另类叙事更加沧桑。他首先解析了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这是犹太边际人的转型实践。勒温通过对群体内部权力关系与个体从众倾向的研究,奠定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石。
周晓虹通过谢里夫的“罗伯斯山洞实验”与阿希的从众实验,进一步剖析群体对个体的塑造作用。他援引阿希的观点指出:“当从众支配共识时,社会过程被异化,个体作为独立思维者的力量也随之消解。”在探讨纳粹暴行的社会心理根源时,周晓虹讲述了抓捕纳粹艾希曼的经过,并引入阿伦特对艾希曼审判的经典分析。周教授指出,阿伦特提出的“平庸之恶”直指现代性困境——科学理性、技术中立与官僚体系的结合,为系统性恶行提供了温床。
周晓虹以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收束,强调权威体系对个体行为的决定性影响。总结时,周晓虹回归讲座的核心概念“犹太创伤”,将其置于文明史的宏观视野中解析。他指出,犹太民族跨越两千年的受难史本质上最初根植于宗教排斥的文明冲突,即基督教世界对“他者”的持续性排斥与规训。

交流环节,周晓虹就“另类叙事”的具体概念等议题与同学们展开讨论,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需更多关注“情感叙事”这一“另类”领域,由历史反思延伸至现实议题。讲座在思维碰撞与深度交流中圆满结束,师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