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余锁湘)5月19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第2561期人文讲座在梧桐语问学中心明德报告厅举行。讲座由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哲学学院院长、“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王俊主讲,哲学学院教授洪亮主持。王俊以深邃的哲思与鲜明的现实关怀,带领在场师生穿梭于哲学史与现实社会之间,展开了一场题为“文科无用与心灵的终结”的讲座。

王俊直面当下文科所面临的“无用”指责。他指出,从“技术崇拜”到“就业导向”的现实压力,文科在社会结构中的边缘化已成为全球性趋势,引发在座听众的强烈共鸣。他坦言,在一片“人工智能即将淘汰文科”的喧嚣声中,我们更需要回望文科自身的意义之源。他系统回顾了“文科无用论”的历史演变,从工业革命兴起时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的猛烈冲击,到冷战时期科技优先带来的文科资源压缩,再到新自由主义背景下的市场逻辑与可量化考核机制对文科教育的挤压,指出文科的“危机”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长期积淀的结构性问题,尤其是在当代,互联网、大数据、AI等技术革命重新定义社会运行逻辑,文科似乎被进一步边缘化。
王俊将目光投向哲学传统中对文科合法性的辩护,回溯韦伯“世界祛魅”理论,揭示技术理性正侵蚀人类意义思考能力。他强调,文科的价值正是在于保卫人的相对于动物、相对于机械、乃至相对于AI的“心灵能力”。王俊通过梳理柏拉图、荀子等思想家的“心灵”定义,指出心灵是人类在历史中构建起的自我理解方式。但当AI展现“类主体”特性时,“心灵”的定义开始动摇。面对这样的趋势,王俊教授发出深刻追问:“当人失去对内在心灵,对自我刻画的追寻,人之为人又将如何继续?”
讲座最后,王俊提出,在AI时代,我们面对的不只是文科教育的存废问题,而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理解自身”的根本危机。他总结道:“‘文科无用论’背后,是技术理性对人文精神的持续侵蚀;而‘心灵的消失’,则意味着我们丧失了审视自我与建构意义的能力。”他强调,文科并不以工具价值为主,而是一种对人类存在方式的深度反思,越是在技术席卷、工具理性横行的时代,文科越不能退场。

王俊与现场同学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同学们就“文科如何与AI共存”“心灵是否可以被模拟”等问题踊跃提问。王俊引导大家在批判性思维中探寻答案,并鼓励同学们在浮躁时代中坚守人文初心,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思辨,追寻“人何以为人”这一最根本的哲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