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热议十八届三中全会
发布时间:2013.11.13

来源:华中大新闻网 编辑: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2129

  本报综合讯 11月9日至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我校师生通过多种方式收看大会有关报道,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并围绕会议内容展开讨论。宣传部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专家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亮点进行解读,并对学校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建议。学工处、公管学院、计算机学院分别组织学生党员集中学习会议精神。

  学校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哲学系欧阳康教授认为,各行业相互支撑、各领域相互协调,各环节相互衔接、各群体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问题,需要科学合理的国家治理体系,要求极强的国家治理能力,为此必须从全局上加以谋划,从制度上加强建设,从整体上加以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因应这种紧迫需求,从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强整体性制度建设谋篇布局,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内有助于全面调动各方面各地域各群体的积极性,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外有助于展示大国和平崛起的健康形象,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社会学系丁建定教授表示,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保障制度定性为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制度,并提出到2020年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必将通过推进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药等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实现十八大在民生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目标。

  经济学院徐长生教授谈到,公报提出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体现了党和国家深化改革的决心。我国是经济大国,但并非金融强国,设立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在经济转型关键期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我国在国际金融竞争中抢占先机,可以使人民币更广泛地适用于国际贸易之中。

  公管学院徐顽强教授认为,本次会议体现的改革的决心与信心、力度与广度都十分振奋人心,被国内外媒体誉为中国改革“2.0时代”。35年前的改革开放,中国成绩斐然;而35年后的深化改革,我们也定当充满自信。这种政治自信是我们改革必须具有的态度与品质。同时,这也意味着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公管学院钟书华教授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未来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战略部署,描绘了行动路线图。会议公报阐述的内容高屋建瓴,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目标已清晰可见,改革开放的攻坚号角已经吹响,新一波的改革开放大潮即将兴起。

  能源学院姚洪教授表示,会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目前,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为关键因素之一,其中环境污染及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尤为突出。目前,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燃煤PM2.5及CO2的排放及控制方面开展了广泛研究,为推动相关技术发展作出了贡献,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及温室气体排放,还需要科研工作者更加努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段喜春谈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结历史经验,再一次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改革方向问题,掷地有声地表态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会避免在方向性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避免造成重大的无可挽回的悲剧。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吕洪良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凝聚改革共识,为改革鼓劲加油的会议。会议提出的改革目标回应社会关切,必将转变成团结全国人民攻坚克难、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学生党员、公管学院本科生刘凯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思想与十八大是一脉相承的,十八大提供了大方向和目标,对今后一段时期的政治、经济生活提供了指引,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是进一步的明确施政纲领,在关键领域尤其如此。

  软件学院本科生王峰谈到,中国的利用土地效率低下,传统型的小农经济无法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生产,造成土地收入微薄,希望十八届三中全会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水电学院本科生胡海畅认为,全面的改革意味着创新,意味着对经验的挑战。我们要深入系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自觉地将它贯彻落实到本职工作中,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断完善和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经济学院本科生薛志鹏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改什么、如何改的问题,有许多新思路、新提法,让人既感觉精神振奋,又感到责任重大。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住改革发展中的所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课题,发挥学生党员和党员在学生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各项工作进行。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