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通过不同角度讲述科研、育人经验,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4月23日,首期青年教师成长交流报告会在梧桐语问学中心明德报告厅举行,5位学术大腕登台分享经验。副校长许晓东参加会议,校党委副书记谢正学主持会议。


记者 刘涵木 摄
物理学院陆培祥教授以“学科团队促青年人才共同成长”为主题,分析了青年人才的优势与劣势,认为青年人才成长需扬长避短,依托团队成长发展可补短板。他分享了超快光学团队建立经历,将团队分为“团队型、紧密合作型、技术合作型”三种类型,提出要量体裁衣,大力激发青年活力;学科带头人要发挥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严密组织、以身作则,营造“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文化”,使团队持续兴旺。
材料学院黄云辉教授以“‘又红又专,能文能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题,介绍了培养5位学生入选国家人才计划的经验。他提出,要注重传承,从导师身上吸取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人生智慧;要贴近学生,关心关注学生的学业和生活,与学生无话不谈;要注重合作交流,发挥“传帮带”作用,大力营造组内良性竞争氛围;要创建高效的产学研平台,面向国家、地方、行业重大和重点需求;要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技术和市场开拓能力。
光电信息学院院长、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唐江教授以“高水平论文的选题与创新”为题,从“研究方向选择、论文写作技巧、论文发表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阐述。他认为,选课题可从“观察自然,开辟新领域新体系,关注领域或应用中关键问题,关注热门领域的下两步或特色”等方面突破,而“跨学科、团队互补、重点攻克”将更有机会。针对论文写作,唐江提出应“找准主线、突出问题、提出假说、完美证据、做好细节”,同时要以科学家思维做研究,从“推销员”的角度写文章。
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史岸冰教授以“青年学者如何建立学术声誉”为题,从“学科评价体系、学术成绩评价方式、学术诚信信誉制度、学术发展方向把握、学术团体与学术声誉”等方面,阐述了建立学术声誉的关注点。他提醒青年学者坚持学术纯洁情感,坚守学术严肃性。在条件比较优越的平台上要懂得大繁至简,在条件尚不成熟的平台则要能发挥延安精神,因陋就简做好学术。
新闻学院院长张明新教授以“人文社科青年人才成长的心态与途径”为题,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从青年教师的成长困境、成长心态、成长途径和环境营造等方面展开分析。他提出,青年教师在学术研究方面要有全球性的视野、跨学科的视野、系统观和全局观,更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情怀及做一名好学者与好老师的责任。张明新希望在对文科人才进行评价时注重宽容和弹性,给予他们更多的成长通路和渠道。他还勉励文科青年人才不忘初心,与学院和学校共成长。
许晓东在讲话中指出,青年教师是学校长远发展的生力军和未来的主导力量,学校一直关心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实施华中学者计划、学术前沿青年团队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人文社会学科青年教师学术导师制、学术新人奖等一系列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助力青年教师成长。他希望以本次报告会为契机,搭建一个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平台,为青年人才快速健康成长铺路搭桥。许晓东寄语广大青年教师,潜心教学科研、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坚定信心、做好规划,尽快成长起来,与学校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本次报告会由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人才工作办公室组织,各院(系)党政主要负责人、青年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