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10月12日至13日,以“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为主题,2019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兰州大学召开。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等出席大会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主持。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元应邀在开幕式暨大会主论坛上作专题报告,题为“勇担大任 敢攀高峰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报告主要围绕世界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华中科技大学发展的新思考三个方面展开。
李元元在报告中强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世界各国和地区政府纷纷推出以追求卓越为目的的高等教育专项计划,必将对未来世界大学的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爬坡过坎、由大变强的发展阶段,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立足新时代、面对新矛盾、把握新阶段,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争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支撑引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
李元元指出,近期华中科技大学将在“双一流”建设已有成效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德育为先、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创新兴校、开放活校、文化荣校”六大战略,发扬勇担大任、敢攀高峰的精神,以高水平的学科群、高层次的人才队伍、高起点的创新基地、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水准的国际交流合作“五位一体”建设为抓手,坚持立德树人,加快改革开放,力争早日进入领先方阵,跨入世界一流。
会议期间,李元元校长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媒体采访。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他表示,我们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给国外同行留下深刻印象。期间,李元元还与英国高等教育专家进行了交流。
据悉,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长期以来重点打造的学术品牌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18届。此次共有来自24个国家的60多位外宾,以及百余所高校的校领导、数百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会,共计1400余人。
附校长李元元院士讲话全文:
勇担大任敢攀高峰加快建设一流大学
——在2019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的讲话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李元元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代表,
感谢主办方的邀请,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高等教育的一些问题,分享我校发展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我今天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二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三是华中科技大学发展的新思路。
一、世界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1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一环,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肩负着伟大使命和光荣职责。
如何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抢抓机遇,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需要思考的新课题。为此,世界各国和地区政府纷纷推出以追求卓越为目的的高等教育专项计划,如德国“大学卓越计划”、法国“卓越大学计划”、日本“全球顶级大学计划”、俄罗斯“5-100计划”(5所百强大学),以及芬兰、挪威、丹麦、波兰等推出的“卓越中心”计划等。这些计划主要有三个共同点:一是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的引领性,重点建设一流大学或学科;二是强调学术卓越和成果产出;三是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鼓励高校与不同机构间的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我想这些计划旨在提升各自国家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必将对未来世界大学的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当今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世界一流大学以更加担当、更加开放的姿态,成为不同文明、不同国家的沟通桥梁,承担着破解人类面临的共性难题、服务人类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是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发展目标出发,致力于培养全球性创新人才,开展跨国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创新文明、造福人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明确了总体目标,重点部署了十大战略任务,随后印发的实施方案确定了五年行动计划。
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爬坡过坎、由大变强的发展阶段,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立足新时代,认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性、迫切性和重要性;面对新矛盾,加快发展公平优质的高等教育,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把握新阶段,深化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方面的改革,提升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争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支撑和引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
三、华中科技大学发展的新思考
敢于竞争,善于转化,是华中大独有的精神;潜心治学,求实创新,是华中大专有的品质;弘德尚美,砥砺担当,是华中大特有的情怀。建校67年来,学校始终站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潮头,实现了快速崛起,被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
“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坚持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坚持大平台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相结合,着力一流人才培养、着力创新引领、着力构建一流的制度体系,全面推进落实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期我们正在深入推进“六大战略”,加快一流大学建设。
一是德育为先。大学是“育人”而非“制器”,我们一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具有远大理想、高尚人格、家国情怀、人文关怀和能力完备的优秀人才。近年来,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文化素质教育”,开设“深度中国”课程,开展“讲好华中大故事”活动,从而使“学在华中大”的品牌更响亮。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来校访问,在来校的演讲中赞誉华中科技大学是“森林式大学、人才辈出、享誉海内外”。下一步,学校将持续致力于培养“有灵魂”的卓越人才,全面推进本科拔尖人才培养,落实《华中科技大学关于加快实施一流本科教育改革与建设工程的意见》(简称“本科教育50条”);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出台并实施《华中科技大学关于加快实施一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建设工程的意见》(简称“研究生教育50条”);深化医教协同育人,建立“医学教育+”大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加强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反哺;结合人工智能等未来科技,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艺术教育相融相通。
二是学术立校。学术是大学立足的根本,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近年来,学校在多个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引力中心团队测出国际最精准万有引力常数G的成果,入选201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并在最近被编入高中物理教材;强磁场中心创造脉冲平顶磁场强度新的世界纪录。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近三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13项国家科技奖,其中2018年6项,列全国高校第4;2018年全年CNS主刊发表论文9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子刊发表论文66篇。顶尖学科逐渐形成,第四轮学科评估4个学科评为A+,14个学科评为A类。国际国内竞争力明显增强,2019年9月我校ESI全领域排名全球第235位,2019年我校进入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101-150位,列大陆高校5-8位,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并列第7位。未来,我们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着力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瞄准“高精尖缺”,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组织大项目,解决“卡脖子”问题;要推进“医学+”模式;建设高端哲学社会科学新型智库;优化学科版图,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民族振兴缔造“大国重器”,为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作出更多贡献。
三是人才强校。教师强则学校强,大学声誉的高低、学术实力的强弱,无不与一流人才息息相关。学校坚持引育并举,连续举办7届东湖论坛并成功打造海外版。高端人才规模快速增长,2016年以来新增院士2人、外籍院士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5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含公示5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2人等。团队建设成效显著,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5项。未来,学校将不断健全人才发展激励支持体系,升级“华中学者计划”,突出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和引进,做优做强博士后队伍,打造一流的人才队伍。
四是创新兴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激发活力的第一手段,要以改革创新的思路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学校坚持以大平台聚队伍、育人才、促交叉、出成果,近年来科研基地建设成绩斐然。学校“四颗明珠”熠熠生辉,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转设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成为全国首批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用不到1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精密重力测量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初步设计概算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正在全力推进建设中;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获批组建。高端数控装备集成攻关大平台已通过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专家论证。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评估中获评优秀。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影响下,我们的在校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都有不俗的表现,大批校友创办的高科技企业蓬勃发展。当前,中国确立了以创新为首的新发展理念,科技发展正从跟跑为主变成跟跑、并跑、领跑并行,正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保持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敏感性,加强谋篇布局,推进交叉融合,强化创新引领,如将人工智能与制造、医疗、政法、新闻结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等。
五是开放活校。开放是大学的内在基因,是大学活力和创造力的基础。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一校十校”“一院一校”等计划,与世界顶尖高校开展实质性的教学科研合作;已经有8个“111”引智基地,外专引智成效显著;国际学生规模达到3000余人,生源国别达140余个。同时,学校深度融入国家战略,面向社会开放,积极开展校企校地合作,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学校建设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链条,在全国布局14个工研院,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武汉·中国光谷”形成万亿元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提供了强大的智力和人才支持。未来学校要在开放合作方面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合作网络,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国际知名企业、有关地方政府等建立深层次实质性合作关系,提升创新活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是坚持文化荣校。大学既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中心,又是先进思想和文化形成与传播的中心。一流大学要涵养历久弥新、凝聚师生、示范社会的大学文化,使之成为学校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永葆生机的源泉。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更丰富。“把‘冷板凳’坐热”“以奉献书写不凡的人生”“护心跑男”等作品,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众多媒体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公德长征,我们永远在路上”入选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学校龙舟项目获批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坚持文化荣校,我们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重视显性教育,也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强化师生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夯实教育之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一流的游泳馆、音乐厅等,加强和发展艺术教育、美育教育、体育教育,使师生员工在华中大求科学之真、涵人文之美,让科学之光与人文之美在华中大交融,美美与共,塑造“有品德、有品质、有品位”的大学精神,形成华中大特有的文化品质。
各位代表,基于以上“德育为先、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创新兴校、开放活校、文化荣校”战略思考,我校将继续发扬勇担大任、敢攀高峰的精神,以高水平学科群、高层次的人才队伍、高起点的创新基地、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水准的国际交流合作“五位一体”建设为抓手,坚持立德树人,加快改革开放,力争早日进入领先方阵,跨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最后,诚挚邀请国内外的各位专家朋友到华中科技大学指导交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