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段正澄院士:一生本色鉴初心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宣传部 编辑:汪泉 浏览次数:

■记者 粟晓丽 万霞 高翔


2月15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段正澄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


在华中科技大学工作的67年里,段正澄院士以自己做出的斐然成果、培育的优秀才俊、留下的嘉言懿行,映照着他爱党爱国、爱校爱生、执着科研的初心本性。



他曾说:“没有根的滋养,绿叶就会凋零。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这里有我栽下的树,有我挑过砖的楼,还有影响我一生的师长。”


他曾说:“从事科学研究,也许十年二十年都不会有什么大的成果,因此绝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选准了目标,就要长期坚持,不折不挠。”


他曾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意。现在,若能为贫困学生分担点什么,既是一个老师的职责所在,其实也是想为国家尽一份力。”


如今,大师已乘黄鹤去,徒留梧桐寄深情。


犹是当年栽树人


从博士生公寓西南角往北数,路边第二棵高大的法国梧桐,是段正澄入校那年种下的。


1953年,19岁的段正澄成为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成立后招收的第一届大学生。从此,他便将自己的一生扎根在这片沃土中,与华中科技大学同追梦、共奋进,一待就是67年。


20世纪50年代的华中工学院初建阶段,“把一个大食堂用砖头分成许多格,每格就是一间教室,学生们把嗓门也当做评判老师水平的指标”。段正澄和同学都要在节假日参加基建工作,“常常是上午种树,下午在工地当小工,现在的东二楼东三楼都有我挑过的砖”。


回忆起这段建校岁月,段正澄曾感慨地说:“虽然生活艰苦,但很磨练人的意志。而且正是因为亲自参与了,所以有着特别的荣誉感,愿意为学校的发展壮大作出自己的努力。”


段正澄的大学生活充实而多彩。认真学习之余,身高1.8米的他很快成为学校篮球队的第一任队长,专打后卫。


1954年,篮球队拿到了湖北省冠军。还没来得及换下球衣,时任院党委书记的朱九思叫住了队长段正澄,第一句话就问:“你的学习成绩怎么样?”


“还可以吧。”段正澄有些紧张,虽然他的成绩还不错。


“还可以也不行。”朱九思认真地说:“华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不是只要你会打球。作为队长,你以后要统计每位队员的学习成绩给我看。”


这次对话给段正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九思书记一直都非常关注我的学业和工作。就算他退休后我去看望他,他也总督促我好好工作,科研要做大做强。这些都让我觉得自己如果学不好、做不好,就对不起学校、对不起他。”


学校团结、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一直是段正澄最留恋的地方,“1953年的华中工学院是由数所学校的一些专业合并而成的。从建立起,学校领导就非常注重营造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虽然教师们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但相互之间的那种关心互助,深深影响了我们那群学生。人心齐,泰山移,这是一片造就人才、成就事业的沃土。”


从机械系毕业留校任教后,段正澄先后担任机械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制造自动化研究所所长;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厚积薄发立潮头


与机械工程打交道60余年,段正澄是业内有名的“机械狂人”。在他看来,工科只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企业实践,做到产学研一体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多出产品;“要做到出奇才能制胜,出奇就是创新,这是首要的”。


为此,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段正澄一直在一线与生产紧密结合,致力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机械加工自动生产线、数字化加工装备、数字化放疗装备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在我国自动化加工技术与装备领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创新性成果。


在每一项技术研究突破中,段正澄都领导团队精益求精,从最初的研究单机自动化加工,到多工序自动化加工,到数控加工,再到多学科交叉数字化加工,一步一个脚印。“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来一个‘脉冲’,自己就要‘震荡’。”这句机械术语是他的口头禅。


所以,虽然他的团队更新研究课题的速度快,但拿奖项却显得格外慢。他们曾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的三项成果,没有哪一项少于10年:研制全身伽玛刀,10年;研究激光加工技术与装备,20年;完善汽车发动机曲轴磨床,30年。


2009年,75岁的段正澄登上了中国工程科技的最高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当时的他,花白的头发,硬朗的身体,平和的面容。外人只知道他第一次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就一次性通过,其实,内行人都知道,以他的成就,早就可以申报院士了。


当很多人都在追问“段老为什么这么晚才报院士”之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告诉我,有些项目有些技术需要经过历史的考验,二三十年不算久。项目应用被业界广泛认可,他才开始报奖、报院士……”


段正澄还非常看重科研中的团队精神。谈及自己的团队,他非常自豪:“好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团结的氛围,最大地挖掘他们的潜力。”


他时常强调,一个重大的研究项目,仅凭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需要大家团结协作。每个人都要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意识,这样才能营造出和谐的环境、团结的氛围,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才能更好地合作、更快地进步。同时,机械学院自强不息(Striving)、团结协作(Teamwork)、快速反应(Agility)、尽职尽责(Responsibility)的“STAR文化”,也为团队取得大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齐心协力铸辉煌。段正澄带领团队,先后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4项;1993年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并获得“五一”劳动奖状;2011年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他个人也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和湖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



化作春泥更护花


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时,段正澄成为了全场焦点。会后,他婉拒媒体采访,表示目前仅有两件事是确定的:一是100万元奖金个人部分将全部捐出,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希望培养出更多装备制造业高端研发人才;二是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获奖后第一件事还是回到实验室工作。


实际上,段正澄对学生的关爱由来已久。他曾说:“我们那时读大学4年不需要个人出钱,每个月还发1元零花钱,学费、生活费全免。实习路费,毕业设计,纸张都是国家出。就连自己所戴的第一副眼镜,也是国家配的。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意。现在,若能为贫困学生分担点什么,既是一个老师的职责所在,其实也是想为国家尽一份力。”


虽然对学生的爱,像老牛护犊一般,但在学术上他却十分严格。60余年来,他培养了博士生32名,博士后6名,与其他教授比起来,“产量”的确不高,但却带出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结合、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优秀团队,其中多人成长为院士。


在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没熬个四五年,很难博士毕业。”段正澄还如此补充道:“我比较挑剔,每个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至少要看3遍。不过关就重来!”


有的弟子因论文过不了,没少在他面前哭鼻子。但他始终坚持,做论文是对自己研究工作的总结,作为研究生,不会总结成果是件遗憾的事。


在与学生交流时,段正澄还提到:“展望未来,人才是发展的根本。”为此,他细细叮嘱青年学子:


——要将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到车间里。对于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需要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相联系,对研究成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考量。


——先学做人后做事是人生的关键。新一代青年学子要有正确的为人处世观,要注重团结协作,在工作协调和人际关系中多多锻炼自己。


——学术诚信问题的核心还是人的素质培养,即自我培养与社会影响相结合。要本着做好人、为社会作贡献的理念,做诚实的人、诚信的学问。


——挫折教育非常重要,克服困难的过程更是锻炼自己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过程。当代青年学子要注意不能让优越的生活成了拖后腿的包袱。


经历着半个多世纪的阳光雨露,当年的小树苗已长成了参天大树。段正澄也以其一生的不懈追求,践行着他的本色初心——扎根这块土地,繁茂这片森林,呵护这园幼苗。



缅怀追思:大师远去 荣光犹存


段正澄院士溘然而逝,留给了人们无限的思念。社会各界、师生校友都通过不同形式表达了对段正澄院士的哀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通过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转达:

向段正澄院士去世表示沉痛哀悼,请家人节哀保重。


湖北省省委书记应勇对段正澄院士逝世表示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并在网上纪念堂敬献花圈,唁电:

惊悉段正澄院士不幸因病逝世,表示沉重哀悼!向家属表示深切慰问!


教育部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委员:

惊悉段正澄院士不幸逝世,教育部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委员深感悲痛!段院士一生奋斗在中国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教学与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堪称后人楷模。大师陨落,是我国机械工程学术和教育界的巨大损失。我们一定化悲痛为力量,战胜疫情,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值此之际,我们谨向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并转其亲属表示沉痛悼念和诚挚慰问!期望节哀顺变,保重身体!


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唁电:

惊悉段正澄院士不幸病逝,深感悲痛。我谨代表中国工程院并以我个人名义对段正澄院士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段正澄院士的亲属表示诚挚的慰问!正气一生,走踏实务实求实科研路;澄明一世,谱正气勇气志气育人歌。段正澄院士热爱祖国、敬业奉献、淡泊名利、勇于创新,以“甘坐板凳十年冷”的品格为我们树立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楷模。憾病毒无情,叹风木同悲。在全国人民共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之时,我们痛失段正澄院士,这是中国工程院的重大损失,亦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重大损失。段正澄院士千古!


教育部原部长、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周济唁电:

惊悉段正澄院士不幸因病逝世,表示沉重哀悼!向家属表示深切慰问!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李培根唁电:

惊悉我国著名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段正澄先生因病逝世,我们感到无比悲痛,谨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先生的家属转达深切慰问。段正澄院士是我会首批会士,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机械科技工程人才,为机械学科发展和学会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深切缅怀段正澄院士,他的离去使我们在机械工程科技领域又失去了一位大师。我们相信,段正澄院士严谨治学、百折不挠、言传身教、以德育人的工匠精神将永载史册,激励更多机械科技工作者继续前进。段正澄院士千古!


中国工程院机械学部主任、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郭东明:

惊悉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段正澄同志逝世,谨致沉痛哀悼,并向段正澄同志亲属表示深切慰问!段正澄院士一生奋斗在中国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教学与研究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直说做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来一个‘脉冲’自己就要‘震荡’”,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企业实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与段正澄院士工作交流中,深深被他潜心学问、严谨治学、甘当人梯、扶持后学,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敢于奉献的精神所感染。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为失去段正澄院士而深感悲痛,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激励我们为党的事业,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勤奋工作!请家属节哀!段正澄院士千古!


湖北日报记者方琳:

去年采访时,他从办公桌起身后为我倒茶,希望不要用段氏伽玛刀的说法,说这都是集体的功劳,他还谈起华中科技大学医工结合的种种设想,说他现在打不动篮球了走走路散步当锻炼。他和华中大许多老教授一样,经常就在食堂和学生们吃饭,机械学院的值班保安说,周末节假日有事都要上来“赶”他走。段院士,愿您安息!


1969届本科校友:

我们是1964至1969年在华中工学院机械一系学习的学生,段正澄老师是我们十分熟悉、非常敬重的师长。段正澄老师的逝世是我们国家机械科学与工程领域和母校华中科技大学的重大损失。我们为失去这位师长,感到无比的悲痛。我们会永远记住他,并将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做好自己,教育好自己的学生和子女。段老师永垂不朽!敬爱的段老师,您安息吧!


2008届本科、2013届硕士校友王伟:

段老的一点一滴无不诠释华中大人“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品质,又全面体现了机械人的“STAR”精神!


2011届本科校友万小康:

难以言表的难受和悲痛!以前在学院经常能看到段院士,总是乐呵呵。后来才知道又是一个自己生活节俭,默默捐钱给学生的院士。愿段正澄院士安息。如一位师兄所说:从未如此想念我科,愿湖北,愿武汉早日康复!


2017级硕士研究生朱碧华:

段老师的办公室就在我们研究生工作室斜对面,总能在走廊里、电梯口遇到段老师,八十多岁每天坚持科研,经常能在办公室门口听到段老师与其他老师或同学声如洪钟的探讨问题,没想到上次在电梯口向段老师问好竟是最后一次,段老师千古!


部分网友留言截图: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