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校庆·师者风范】崔崑:勤奋报国崔巍志 大爱无疆比崑仑
发布时间:2022.06.15

来源:材料学院 编辑:张雯怡 浏览次数:

现年9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学院教授崔崑,被称为“钢铁院士”。在他长达60多年党龄、70余年教龄的科研与育人生涯中,有一串令人赞叹的数字。

 

研发10种新型自主知识产权特殊钢,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其中4种列入国家工模具钢标准,先后3获国家重大发明奖,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亿多元(按当时产值计算);培养出硕博生近50人,其中有十几人像他一样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81岁自学电脑写作,7年完成200万字《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一书,被视为我国首部全面系统介绍特殊钢的“百科全书”;1件衬衣、夹克穿30年,却捐款助学超过1000万元,帮助500余名青年学生成长,疫情防控期间,第一时间缴纳100万特殊党费抗击新冠疫情……

 

他就像千锤百炼的特殊钢,锻造了自己,报效着国家。

 

 

烽火求学路锻造民族气节

 

“只有爱国才配做一个中国人。在民族气节面前,个人小利不值一提。正是这一点,深深影响了我一生。”

 

1925年7月20日,崔崑出生于山东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初中时,日寇铁蹄踏上家乡,崔崑便辍学在家,由父亲和私塾先生教授知识。1940年,崔崑考上任课老师大部分来自齐鲁大学的齐鲁中学高中部,这是一所难得不受日本人控制的教会学校,他学习勤奋,第一学年各科成绩全校高中部第一。

 

崔父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在日军接管洋行后便毅然辞去高薪职务。1943年高中毕业后,崔父支持崔崑离开沦陷区,一路上,他遭遇日机轰炸,徒步穿过敌人重重封锁线,辗转千里前往大后方求学,寻求报国之道,历经81天,最终抵达成都。

 

 

在成都,他一边在美军基地喷洒敌敌畏灭蚊挣生活费,一边准备考大学。秋季,崔崑被三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见证了国家的积弱积贫和战时的山河破碎,决心实业救国的他,选择就读武汉大学机械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新中国成立,他立志为新中国繁荣贡献力量。

 

1951年至1954年,崔崑被抽调至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跟随苏联专家学习,之后两年被借调到北京钢铁学院担任苏联专家翻译。1956年夏,崔崑回到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华中工学院(院系调整时,武汉大学机械系并入新建立的华中工学院)。1958年,华中工学院公派崔崑去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钢铁大学——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进修,专攻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

 

在莫斯科,崔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唯一的事情就是读书,留学生每月发700卢布津贴,崔崑就坚持吃食堂,余下的钱都用来买书,他回国时,一共带走了好几箱子书,其中一本俄文钢铁专著,虽然书页已经泛黄破损,仍被他视若珍宝,“从那时起,我萌生一个小愿望,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写一本这样的好书。”两年的留学生涯,奠定了他日后的研究方向——特殊钢,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我们国家的合金钢系统搞上去。”

 

研制新钢种投身科技报国

 

“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具钢种!”1960年,时年35岁的崔崑学成回国,当时,新型高性能模具钢是我国工业生产急需品,但无力自主生产,每年需动用大量外汇进口,且价格是普通钢的10倍以上,崔崑就带领同事们向高性能模具钢发起冲击。

 

 

面对无设备、缺资料、人员少、金属热处理专业几乎空白的重重困难,他带领教研室的教师亲自动手建起了熔炼、盐浴炉、热处理等实验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力供应不足,设备耗电量大,只能在用电低峰时才能使用,为了控制温度,崔崑常常通宵守在摄氏1200多度的盐浴炉旁,手指按着控温开关,眼睛紧盯着仪表,丝毫不敢懈怠,一干就是几天几夜。白天照常上课,这种状况前后持续了十多年。

 

每当新钢种出产,崔崑便背着沉重的“铁坨坨”,风尘仆仆赶往各单位试用。一次,他背着30多公斤的模具钢,赶往洛阳拖拉机厂,那时候搭火车人多,常常挤得无法动弹,为了少上厕所,上车前都不敢喝水。为保证新产品顺利投产,崔崑和同事常年与工人们摸爬滚打在一线,当实验室进了水,需要马上处理,崔崑就第一个跳进积水中去排涝,在场的工人都深受感动,亲切地称他是“工人的教授”。

 

 

经过反复实验,他和同事们设计出基于我国富有元素的新钢种冶炼方案,新模具钢制成的模具寿命比旧有模具增加了一倍以上,每副模具寿命可超过两万件。他又对一种基体钢进行改制,国际首创含铌基体钢,将其中的碳含量适当提高,并加入少量的铌,大大提高了钢的强韧性,改善其工艺性能,在汽车、航天、电子等诸多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成果于1981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85年纳入国家工具钢标准。20世纪80年代初,崔崑与钢厂合作,研制易切削精密模具钢,为上海一家无线电厂解决了线路板模具大难题,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100多万美元外汇,成果于1985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钢的出炉,为我国新型钢种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按当时产值计算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亿多元,这些高性能模具钢已被列入国家科委“八五”、“九五”等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其中两种已列入国家工具钢标准。

桃李满天下炼就钢铁巨著


“翻翻我们的校史,70年历史,靠什么跻身名校行列?靠实干。不实干你不可能赶上清华、北大。我培养学生,就和我搞模具钢一样,不能出次品废品。”


崔崑在培养人才方面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带领一批师生,把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金属材料专业从零开始建立完善,并成为全国高校中首批六个博士点之一。他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华中工学院第一位博士生就出自他门下,多年来,他共培养了24名博士和23名硕士。



崔崑招收学生并不看重起始学历的高低,“想干事、能干事”才是是他最看重的品质,对于只想混文凭的人,他并不欢迎。在这样的标准下,崔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基础理论坚实、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科研和生产实际问题的优秀人才,其中大部分已成为各领域科研、教学的骨干,他们扎根国家制造业,在材料科学领域不断传承突破,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2006年,崔崑离开了讲台,81岁的他自学计算机开始写书,历时7年,耄耋之年的崔崑完成了《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专著,这本200万字、1500多页、含图828个、表646个的著作,成为我国首部全面系统介绍特殊钢的“百科全书”。



崔崑的博士生、我校材料学院教授柳林回忆,看着老师那么大年纪还自己编辑文字、制作图表,一点点输入、打印,学生们都想帮帮他,可他总说“自己来”“你们都很忙”,硬是自己独立完成。书稿出来后,崔崑又专门让两位弟子看看有没有毛病,张同俊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崔崑的第一批研究生,他说:“崔老师治学很严谨,也很谦虚,我们将热力学方面数据重新算了一遍,几乎挑不出一点毛病。”


完成撰写后,崔崑又用了7年时间对全书进行修订,2019年出版了第二版出版。他说,技术总是在发展,要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新的技术,“我既懂俄文又懂英文,我把能收集的的材料都收集了。我赶不出来就出不来了,出不来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勤俭严律己千万捐资助学


崔崑一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他扶贫济困慷慨大方,对自己却能省就省。


2015年春节,学校上门慰问,看到崔崑大年初一还穿着一件领口破了的白色衬衣,他却笑着说:“没关系,家里有新的,出门时换一下,扔了太可惜。”在场的同志都感动默然,大家都知道2013年12月,崔崑院士一家将420万元积蓄捐赠学校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每年资助28位本科生,每人次8000元。2018年,崔崑夫妇再捐180万元注入助学金,达到600万元。



2020年7月,崔崑夫妇又向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款400万元设立“新生助学金”,这笔“新生助学金”计划在未来5年内,每年向133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各资助6000元。多年来,崔崑夫妇在教育方面的捐款已经达到了1000万元,加上武汉疫情期间,崔崑夫妇以特殊党费形式捐出的100万元,时至今日,崔崑夫妇捐款一共四笔,总额达到1100万元。


在崔崑资助的学生中,有位去广西支教的女生,决定用自己勤工俭学的工资帮助留守小朋友,鼓励他上大学。学生说,因为自己是被资助对象,所以只要有条件,也要像崔崑院士一样做公益事业。对此,崔崑无比欣慰,他说:“只要有四个学生将来愿意像我们一样去帮助别人,就够本了。”


问及多次捐款的动因,崔崑夫妇解释,他们不讲究吃、不讲究穿,工资有一些结余,就想捐出来,回馈社会。“因为国家培养了我,我才能拿那么多钱,国家不培养我,我什么都没有。钱多了是包袱,自己用不了又不给别人用,这个人怎么回事?我和老伴看法一致,要捐出去。”


对中青年教师,崔崑提出殷切希望:“致力于材料学科,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振兴中华做出贡献。”对于有出国计划的学生们,崔崑叮嘱:“出国学习,看一看别人的先进学术研究水平,是有必要的,但你们一定要记得回来,报效祖国。”他希望同学们铭记“勤奋励志”四个字的涵义,勤奋即永怀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断更新知识,紧跟时代步伐,励志即用努力拼搏反哺社会培育之恩,做到“今天我以华中大为荣,明天华中大以我为荣”。


崔巍立人品,崑仑比胸襟。崔崑院士用对钢铁事业的不懈探索扛起新中国工业之脊梁,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勉治学为国家培育一大批材料骨干,用简朴度日却慷慨解囊的无私大爱诠释师者的高洁灵魂。他说,“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教师,勤奋、报国是我一生都在践行的使命,这不是捐,而是还。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我的职业担当,国家培养了我,我理应用我的行动去帮助更多的人。”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