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元在2021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作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2.06.29

来源: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 编辑:史梦诗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 6月26日,因疫情延迟的“2021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中山大学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登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等参加开幕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主持开幕式。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我校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元参加开幕式暨主论坛,并以“构建一流大学立德树人体系 服务国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题作专题报告。

 

据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98位嘉宾线上参会。“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重要品牌活动,目前已举办21届,正逐步成为学术思想的重要策源地、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聚集地、青年才俊成长成才的新园地。

 

附李元元讲话全文:

 

构建一流大学立德树人体系  服务国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代表:

 

感谢主办方的邀请,很高兴有机会分享我校在一流大学立德树人体系构建、服务国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立德树人作为立校之本,着力构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一流大学立德树人体系,努力发挥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引领示范作用,为国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我在学校提出构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科学知识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践能力教育体系、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等“五位一体”的立德树人体系。实践探索显示,该体系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下面我重点分享学校对学生在理想信念教育、专业素质培育、文化素质涵养、创新能力提升、实践能力锻炼、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的思考和做法。

 

一、强化学生思想价值引领,培养有灵魂的卓越人才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将思政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1. 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


学校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成立由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组建院系学生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筹规划、权责明晰、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大思政”工作机制,不断加强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与学校各领域改革体系化融合,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致力形成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2018年8月,我校被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确定为高校党建工作联系点,目前全国仅有清华、华中大两所高校。


2.打造新时代“党旗领航工程”育人品牌


在2007年率先提出“党旗领航工程”的基础上,我校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打造新时代“党旗领航工程”育人品牌,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系统实施“六有大学生”计划,持续加强“胡吉伟班”“黄群班”等荣誉班级创建工作。将党建与思政工作深度融入学生社区建设,学校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


3.全面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


学校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建设一批高质量思政课程,设立课程思政重大研究专项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深入推进“一院一品”课程思政建设,铸魂育人,让学生终身受益。“深度中国”入选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和国家级一流课程,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300余次;两位教师分别获得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和一等奖;《医学导论》《电路理论》《引力实验原理》等3门课程入选2021年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我校还主动帮助其他高校打造20余门“新时代中国系列”思政课程,例如长江大学的“生命长江”课程,也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


4.推动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我校于1994年率先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是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单位。近年来,学校积极推动新时代文化素质教育再思考、再出发,挖掘新内涵、明晰新任务、拓展新路径,有机融合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政教育。高起点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体系2.0建设,全面优化课程体系模块,促进课程提档升级,着力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和多元文化对话能力。


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坚持不懈办最好的本科教育,让研究生站到创新最前沿,出台《华中科技大学关于加快实施一流本科教育改革与建设工程的意见》《华中科技大学关于加快实施一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建设工程的意见》等,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育人能力和育人质量。


1. 探索本硕博贯通的优秀人才培养新机制


面向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7个强基计划专业、11个校内试点专业和未来技术学院推行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统筹安排、有机衔接本硕博3个阶段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使学生成长成才路径更优化、学习时间安排更合理、知识技能进阶更系统、创新能力提升更显著。如:学校推进八年制本硕博医学教育改革,创建“六轮齐驱,四能并举”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模式,培养具有医生科学家潜质的一流人才,相关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 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特区建设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领域,建立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等“人才培养特区”,打破学科专业边界,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培养国家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签约入驻唯一的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按照“专业教学早进入、专业实践早进入、科技创新早进入”的“三早原则”,首创“分级通关”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在本科教学中系统推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我校是既获批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又获批建设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3所高校之一。未来技术学院聚焦“大工程、大健康”,依托多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一流建设学科和国家重大创新平台,按照“专业交叉、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新模式,着力培养驱动科学研究、引领未来科技和产业变革的人才。集成电路学院瞄准“卡脖子”难题,打造设计实训、工艺实训和创新研究的完整体系,提升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水平和规模,助力我国高端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发展。


3.加强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创新创业教育


立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部署,发扬我校优良的创新创业教育传统和文化,按照“育人为本、面向全体、融入体系、协同推进”的思路,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全链条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的良好氛围。我校入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并在2019年基地评估中位列全国高校第四;在2017-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全国第三;前六届“互联网+”和前四届“挑战杯”大赛累计金奖总数均为全国第二;20余位校友登上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榜,6位校友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


三、健全“五育并举”“三全育人”格局,建设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拓展学科育人功能,加大教学激励力度,强化科研育人实效,健全开放合作育人机制,在保证德智教育的同时,加强体美劳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建设全面集优的一流育人体系。


1.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一流学科专业体系支撑一流人才培养,布局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2016年以来,学校主动布局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建造、储能、航空航天等20余个前沿、新兴、交叉及急需学科专业,新建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医疗装备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院)等一批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基地,高质量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同时调整转化了20余个学科专业,并对有关学院设置进行了优化调整,促进了育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以制度激励和高端人才引领强化育人育才


完善激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制度体系,教育引导教师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修订出台“华中卓越学者计划”,优化评选标准,明确各类岗位教学工作要求;设立课程责任教授制度,优化教学成果评选与奖励制度,构建更为丰富的教师教学荣誉体系,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激励支持力度,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两院院士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带头走进本科生课堂,传道授业解惑,领衔挂帅教学理念创新、教学体系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更新,取得了一批以“研究型大学机械专业拔尖创新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为代表的重大教学成果。


3.将优质的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的人才培养资源


实施重大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制度,推动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为本科生配备一流的导师,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勇于创新。近年来多名本科生、研究生在NSC等国际顶级期刊和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支持教师将高水平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写入教材,获全国首届教材奖6项,多种自制的先进教学仪器设备在全国高校相关大赛中获奖。学校融合9位院士、12个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基于1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个二等奖、3个“科学探索奖”成果,投入上亿元打造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工程实践创新中心,该中心60%的设备设施和软件资源为学校自主研发。中心在实现工科本科生工程实践全覆盖基础上,面向文、理、医科本科生开设公共选修课,为培养全体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意识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4.探索国际国内开放合作育人新路径


学校贯彻落实国家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全球核心合作伙伴,“一校十校”战略布局基本形成。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被誉为中欧高等教育合作典范,“中德医学教育联盟”倡议获得中方10所和德方8所一流大学医学院支持,中法合作举办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教育部批准并完成首批招生,国际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取得新进展。


学校贯彻落实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依托牵头建设的4个长江教育创新带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合作体,深化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联合育人。高端装备合作体通过国家级机械学科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支撑了长江教育创新带50多所高校机械大类实践教育改革,在疫情期间为300多所大专院校10万多人次提供服务。中高压转换合作体联合企业打造“高电压新技术科学综合训练营”,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2020年“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20年来,学校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援中西部高校更快更好发展。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精准帮扶,助力石河子大学、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海南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打造优势特色学科群,实现跨越式发展。累计接收近3000名本科生来校交流培养;600余位教师和医护人员来校攻读博士学位或进修学习,已有150余人博士毕业返校工作并成为业务骨干;选派300余位教师赴受援高校支教,15人次退休教师入选“银龄计划”。


5.探索具有华中大特色的体育美育劳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学校全面强化体美劳教育工作,出台《关于全面加强与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加强与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实施“一生一技”和“一生一艺”计划,推动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和艺术专长、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将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体现在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中,探索具有华中大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促进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工作制度,出台《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建立三级预防预警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品质。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代表:


以上是我校在构建一流大学立德树人体系方面的思考和实践,面向未来,我校将一如既往发扬敢于竞争、善于转化、敢担大任、勇攀高峰的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引领带动作用,与各位专家同仁一道,为国家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和一流大学体系贡献力量,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