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校庆·院史回眸】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砥砺奋进七十年 守正创新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2.07.11

来源: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编辑:汪伟颋 浏览次数: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成立于2020年8月,由原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建筑工程系、道路与桥梁工程系、数字建造与工程管理系、交通运输工程系和原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重组合并。


水利工程学科源起于1953年建校伊始设置的四个系八个专业之一,即动力系的水能动力装置专业,系前苏联援建设立的第一批重点学科;1999年1月成立水利水电及自动化工程系;2001年2月成立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系、道路与桥梁工程系、数字建造与工程管理系、交通运输工程系源起于1982年原华中工学院成立的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以及同年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组建的城市建设与管理系、道路与交通工程系。


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办学规模大、专业门类齐、培养体系全、享誉国内外的工科学院。学院现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智能建造、交通运输工程、水利水电工程5个本科专业,拥有“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土木工程”下设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智能建造、道路与交通工程等二级学科方向,“水利工程”学科包括水利水电工程和水文学及水资源(智慧水利、数字水电)两个二级学科方向。同时,学院还培养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博士,土木水利、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硕士3个类别专业学位硕士;先后培养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近万人,他们在国家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院将土木与水利工程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融入智能化建造、数字化水利、卓越华中大建设等内涵,以“爱党爱国,勤学笃行,矢志卓越”的追日精神,传承和发扬“土承天下,水利万物,追日英才,建设未来”的学院文化,在党的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国际交流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统筹学院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及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等精神,以保持党同广大师生密切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健全长效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统领学院改革发展全局。


——学院干部教师素质明显提高,服务意识不断加强,依法依规治院水平不断提升。学院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议事和决策机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通过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活动、书记例会、组织生活等方式加强学习与交流,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提高班子的治理能力和领导水平;组织干部教师每月开展政治学习、教研活动、学术沙龙、教师“机器学习”“物联网”等培训班、党和国家政策及学校教学科研财务规定宣讲等,全院全员“立德树人”意识不断得到强化,思想素质逐年提高,全院50岁以下专任教师中党员教师比例占86%,45岁以下专任教师中党员教师比例占91%,45岁以下专任教师中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占比95%;学院加强制度建设、舆论环境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维护学院安定团结、推动学院改革发展。


副校长梁茜指导本科土木第三党支部组织生活会


——筑牢师生理想信念,狠抓师风和学风,提升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学院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基层,贯穿于各项工作。从思想、工作和生活上关心师生,关注年轻教师的成长和师生身心健康,重点抓好师德师风和学风建设。教工以系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学院机关、离休教工单独成立党支部,本科生党员以专业和年级、研究生以课题组成立党支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加强各党支部的建设,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基层组织建设成效显著,我院教师党支部多次获学校表彰,离退休党支部获评湖北省首届离退休干部“示范党支部”。


张勇传院士获首届“湖北省杰出人才奖”


丁烈云院士获“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


通过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党校培训、党组织活动等形式加强对党员骨干的培训教育,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改进手段、创新载体、丰富内容,切实加强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师德教风教育、院风学风教育。教风院风备受社会好评,中国水电能源理论的开拓者、我院张勇传院士获首届“湖北省杰出人才奖;数字建造与工程安全管理领域卓越贡献者、我院丁烈云院士获“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


学院注重在学生和中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目前,学院有教工党员(含离退休教工)164人,占学院教工人数的60%;本科生党员312人,占比28%,毕业生党员占毕业生人数43%;研究生党员492人,占比58%。同时涌现出一大批以宝钢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奖获得者、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强国青年、洪山好人等为代表的先进典型。


——弘扬学院文化,以党建带团建、带群建,党政工团齐心协力。发挥高校先进文化阵地优势,牢牢把握舆论导向,积极开展对内对外宣传,增强内部凝聚力,提高学院知名度。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积极发展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以学科建设为主导的、有学科特色的“求实”、“担当”的学院文化,传承和发扬“爱党爱国,勤学笃行,矢志卓越”的追日精神。


数字建造技术创新团队


学院发挥院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不断加强统战工作,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巩固同党外人士的联盟,现有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11人(含离退休教工)。关心离退休同志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实际需求,鼓励他们为学院的发展发挥余热。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领导,支持工会代表,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党建带团建,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忠实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我院数字建造技术创新团队获评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支持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依照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教育培养全过程管理,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院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要求,以国家质量工程为导向,紧紧围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质量基本要素如教师、学生、课程、管理监督、条件保障等,不断提高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专业评估(认证)考察


教学成果鉴定会


——积极推进专业建设。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19年获智能建造专业获批,2022年获批建设全国工程管理虚拟教研室;拥有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门国家一流课程,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品牌专业,2门湖北省一流课程;注重教材建设,出版专著与教材40余部,参编教材10余部,张勇传院士专著《水电能优化管理》获国家优秀图书二等奖(1990年),丁烈云院士主编的《数字建造丛书》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2021年),主编的《房地产开发》(第四版)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2021年);规范教学运行与管理,组织落实好干部教师听课、督导组检查、不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组织学生评教等制度和措施,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学院教师连续五年在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多人获校教学质量一等奖和二等奖;多人获毕业设计指导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学院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稳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以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规律,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全面提高我院研究生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贯彻落实“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近三年相继出台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资格审查实施细则》、《博士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实施细则》、《博士研究生年度考核实施细则》、《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的质量标准》、《硕士研究生开题(中期筛选)实施细则》、《研究生导师选聘及管理办法》、《土木学科硕士生招生指标分配方案》、《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研究生科技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蓬勃开展,学院每年举办高水平学术报告30余场,多次举办研究生学术年会和博士论坛;多名博士生获省部级科技奖励,每年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研究生达20人次;研究生在学科领域主流期刊发表论文数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近三年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为100%。


红色实践学习


——加强引领以德树人。学院以新时代党旗领航工程为基础,通过组织领航、品牌导航、氛围助航、制度护航,提高学生们的品行修养;学院院士领衔主讲《深度中国》《学科概论》等课程,培养学生专业精神;杰出中青年教师分享国家重大项目研究经历,培育学生家国情怀;雷神山项目总指挥等优秀院友讲述投身国家建设的故事,加强学生服务意识。涌现出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徐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高运,强国青年卢孝巍,湖北省第425位干细胞捐献者洪山好人许杰源等一大批优秀典型。学院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以“四个服务”为指引,锻炼积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了一批心向基层、许身奋斗的青年学子。近四年,学院近百名毕业生考取各级各类选调生,遍布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选调生录取总数位列全校第一。2个本科班级成功创建“胡吉伟班”,多个学生党支部获评校优秀基层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2021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银奖


2021年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


——立足学业智育立人。学院坚持以学风建设为中心,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严格日常教育管理,扎实推进班风学风建设工作开展;建立学院学业发展支持中心,开展习惯养成类的“21天打卡”系列活动,朋辈互助类的“小木社区课堂”,文化滋养类的启明读书系列,咨询讲座类的保研交流会等。近三年,学院2名本科毕业生获评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校优秀毕业生;6名学生获评校三好学生标兵,155人获国家奖学金,48个本科生班级获评优良学风班。学院加强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营造,开展圆桌沙龙、走进课题组、科普专栏等各项科技创新启蒙活动。承办“大喻治水”学术沙龙,科技前沿与科学家学术思想讲坛品牌活动。近三年来,斩获了包括“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银奖、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建造与管理创新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undefined

“一百年峥嵘岁月,十九载追日扬帆”—第十九届追日文化节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积极落实“五型社区”建设理念,传承弘扬优秀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具有学院特色的“追日文化”,自2002年以来,学院每年举办追日文化节;开展追日骄子与追日班级评选、体育竞赛、文艺特长比拼、科创大赛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激励学生传承“爱党爱国、勤学笃行、矢志卓越”的追日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和提升。年均参与人数达300人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每学期组织社区沙龙活动10次以上,举办各类文艺晚会,读书分享会等,营造了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学院本科生寝室连续3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标兵寝室荣誉称号。


undefined

学院代表队获校男子篮球赛联赛甲组冠军


——鼓励锻炼体育强人。积极鼓励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推广体育锻炼活动。学院学子多年在学校春季、秋季运动会中斩获佳绩。组建羽毛球、乒乓球、足球、排球和篮球5支体育运动类型兴趣队,支持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强健体魄,培育积极阳光的健康心态。近300名学生在各兴趣队中成长发展,在学校的多项体育赛事中屡创佳绩。近年来,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男子篮球联赛冠军、新生杯女子篮球赛冠军、毕业杯男子足球赛冠军、新生杯排球赛亚军等。举办学院“追日杯”系列球赛、师生趣味运动会等,鼓励学生和老师们强身健体、阳光生活,促进同学间、师生间沟通交流,形成了团结友爱、和谐向上的体育育人氛围。


大手拉小手团队赴乡村开展夏令营


——服务社会劳育励人。学院积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实践能力。每年约有20支队伍近300人次参与各级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学院涌现出一大批勤学笃行、自立自强的优秀学生。近五年来,1支队伍获得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队伍,3支队伍荣获湖北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队伍,15支队伍荣获校优秀社会实践队伍;其中“大手拉小手”公益志愿服务团队,十二年栉风沐雨,十二年为爱同行,扎根国家级贫困县乡开展乡村夏令营、一对一帮扶,累计服务1100余人次;先后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校千项”最具影响力好项目、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队”、湖北省志愿服务大赛铜奖、校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以学科建设为驱动,坚持特色兴院,筑牢学院高质量基石


学院继承发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高水平学科为支撑”的学科发展传统,形成了“拓宽学科研究领域、发展学科研究基础、追踪学科发展前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新思路,坚持做好学科建设总体规划,凸显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建设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水利水电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为湖北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为住建部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控制结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数字流域科学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住建部建筑工程隔震减震产品检测研究中心”、“数字建造与工程安全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中欧水电能源技术中心”、“中日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卫星遥感)中心”、“中美国际水安全联合研究中心”、“挪威奥斯陆大学-中国华中科技大学‘大气-水文-陆地界面过程’国际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联合研究实验室”,以及住建部批准的“全国监理工程师培训中心”;联合主办了武汉数字建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承办了中国工程院主管期刊《工程管理前沿》(英文),该期刊为中国工程院初创的11种期刊之一,已入选ESCI;承办了国家一级权威刊物、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会刊《水电能源科学》;承办了《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该学报于2005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我国权威期刊。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坚持人才强院,为学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师资队伍建设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基本保证,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学院发展目标的关键。近年来,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师资队伍建设,贯彻人才引进、培养与提高并重的方针,以优化结构、提高水平、完善机制为目标,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为动力,以创新团队和学科梯队建设为重点,以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成长和培养为突破,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截至2022年6月,学院有教职工16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教授48人,副教授55人。张勇传院士和校友钮新强院士获首届“湖北省杰出人才奖”,学院校友高宗余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葛汉彬教授当选为日本工程院院士。


以科学研究为引擎,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学院科学发展提供社会支持


学院坚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行业发展,加大学院主导和策划科研团队和科研项目的力度,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积极动员教师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学院注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获批建设“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完成了工程院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建造2035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


学院在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学科特色鲜明,主要研究方向有:智能建造与智慧城市,结构隔震及消能减振控制,结构损伤智能检测与寿命评估,长江中上游巨型水库群水文预报体系,防洪发电航运生态及其互联区域电网调度系统,水资源安全高效利用,大型水电机组运行核心技术,地基处理技术,土-结构相互作用理论与机理、可持续岩土地下工程、大跨度桥梁结构理论与实践,土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等。


学院在“建筑物隔震成套技术”、“轨道交通集成建设关键技术”、“流域特大水库群综合调度基础理论、水电生产过程控制与安全高效运行”、“地铁施工安全控制技术”、“工程结构安全评估集成系统”、“拱桥结构分析与设计”、“极端灾害下重点桥隧工程破坏模式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重要科研成果;完成了《建筑业十四五期间发展趋势研究》等项目,为国家建筑业和水电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华中大智慧。


1985年,学院获我校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注:国家科技进步奖设立之初设一、二、三等,后改为特、一、二等);200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省部级科技奖60余项;每年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被SCI收录200余篇;每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纵向课题项目20余项,还承担“国之重器”三峡工程建设、长江中上游巨型水库群水文预报体系、防洪发电航运生态及其互联区域电网调度系统研发以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地铁、桥梁等大型建设工程多项,年科研经费超过8000万。


以开放式办学理念为先导,增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学院科学发展提供环境支撑


学生前往新南威尔士大学访学


学院十分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为学生成才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学院先后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西根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斯坦福大学、佐治亚理工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曼彻斯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九州大学,匈牙利布达佩斯技术与经济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挪威奥斯陆大学及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建立了教师和学生交流关系;与美国土木工程协会、德国、日本等国的大公司建立了国际科研合作关系;多次主办、承办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每年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企业家来学院讲学超过60人次。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学院将继续不忘初心,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埋头苦干、团结务实、求真创新,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在新征程中创造土木水利人的新辉煌,在将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做出更大贡献!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