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校庆·师者风范】张昆:华中大新闻教育杰出贡献者
发布时间:2022.07.11

来源:新闻学院 编辑:罗祎 浏览次数:

■通讯员 谢琳 梁光琼


7月9日,首届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奖颁奖典礼在湖南吉首举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获得首届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奖创新发展奖,作为颁奖嘉宾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创始人之一的张昆看着愈发蓬勃向上的华中大新闻学院,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透过现场鼎沸的人声,他仿佛又看见了他刚来新闻学院的时候。一如他在院长卸任感言中深情地写道“从满头青丝到华发丛生,这是我生命年轮中最重要的阶段。”在新闻传播学科漫长的执教生涯,使他融入了新闻学院的历史,成为推动新闻学院在华中大人文社科领域异军突起的巨轮前行的重要力量。


 

“转轨”:一个历史系学生,却有独特的新闻视野

 

1980年,张昆考上了武汉大学历史系。大学期间,张昆担任历史系学生会学习部长,并负责了一档武汉人民广播电台与武汉大学历史系合作的近代史系列讲座节目,反响良好。1983年,武汉大学创办新闻系,打算从中文系、历史系、经济系、哲学系中挑选6名优秀毕业生任教。学术功底扎实、又办过电台节目的张昆还没毕业便被邀请参与新闻系的筹建。本打算攻读历史专业研究生、师从世界史学家吴于廑教授的张昆,在这一年走上了新闻传播教育之路。


为了充实新闻传播学科的知识,张昆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4级研究生,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读研期间,张昆开始寻找自己的学术定位,他认为自己“讲新闻史有优势”,所以把学习重心放在新闻史上,形成了早期的第一次“转轨”。1998年,已经是教授的张昆在职攻读武汉大学政治学博士,结合政治学和新闻学,他选择了研究“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这个题目,出版后的论文后来获得了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986年,张昆正式在武汉大学新闻系任教,讲授外国新闻传播史。此后的经历,用学生的话说,就是“一路开挂,让人羡慕嫉妒恨”。他24岁登上大学讲台,31岁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35岁再次破格晋升为教授,36岁成为武汉大学新闻学院院长。2006年,44岁的张昆受时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的邀请,从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调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任院长。


宽广的学术视野、武汉大学20年的行政历练,让张昆对于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有着清晰的思路,他进入了为新闻传播教育全心服务的黄金十年。


“掌舵”:一个好的新闻学院,总有一个优秀的院长

 

在教育与知识的海洋中,院长是决定航向的舵手,是他引领着航船驶向目标的彼岸。


张昆初到华中大时,新闻学院只有28位老师,老教师多,青年教师多,中间扛鼎的中青年骨干少,教师队伍是一个典型的哑铃结构,中间坍陷,人才严重断层。“没有教师,就无法汇聚学生,学院也会成为一个空壳。打造一支开放的、有活力的、有创造力的、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院发展的重中之重。”张昆如是说。


带着这样的理念,12年间,张昆和学院历任领导班子一起,通过人才引进和自我培养并行,激活存量,盘活队伍,整体结构变成了中青年学者实力雄厚的橄榄球型,人数保持在40余人左右。


新闻学院出台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在教师考核定级上,允许老师跨档升级,鼓励干得好的教师大踏步往前走。“副教授的成果只要达到了教授的标准,就可以拿到教授标准的职务津贴。”在岗位设置上,将教师岗位分为科研岗、教学岗和教学科研并重岗,并实行差异化评价,鼓励多元发展,让不同专长的教师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在现有薪酬制度以外,筹措社会资金,设置“冠名教授”席位,给予每人每年10万元或5万元的津贴,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


教师队伍建设以外,张昆更是十分重视平台建设,“平台是推动青年人才成长的舞台,也是一个学科继续发展的支撑。”在张昆的带领下,新闻学院以国家级项目为孵化器,先后建立了媒介技术与重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等智库平台。


借助平台,张昆带领学院青年学术骨干团队加强学术方向的凝练,以集体的力量申报各类项目。2021年,张昆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中国国家形象在西方主流媒体的百年传播研究”通过中期评估,获得滚动资助经费60万元。同年,张昆牵头申报的“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实验室”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在全国范围内新闻传播学科仅有两家实验室入选。“我们新闻学院虽然人数不多,但在项目、论文和专著方面,一直是科研大户,是历次学科评估的亮点。”


2020年,张昆(右六)在“国家形象建构研究丛书”首发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其为课题负责人)开题论证会上


在人才培养上,张昆主抓建立了学科交融的课程体系,传统的新闻专业、广播电视专业增加了多媒体技术、网络采访编辑等新课程。建立学院专业实践教学协调小组,在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的24家主流权威媒体设立实践基地,指导老师每年都要到实践基地去沟通协商并看望学生,实现了学院、学生与实践基地三方的良好互动。学院在全国高校中成立第一个评论学社,“新闻评论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建构与实施”项目先后获评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新闻评论教育的“华中大模式”已然成型。



在文化建设上,张昆认为学院文化是学院竞争的重要软实力,牵头推出了院训、院歌、院徽、院碑,组织专家编纂院史。在开学典礼上,学院让学生佩戴院徽、唱院歌、朗读院训释文,让这些外在的符号和学院内在的文化精神渗入到师生的灵魂深处,让大家对专业和学院产生认同,对传媒行业心存敬畏。2018年,新闻传播学科创建35周年之际,张昆主持编辑出版了《三十五年回眸:喻家山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情缘》,在岗在职的教职员工、离退休的前辈学人、调离学校转战其他单位的学者教授们饱含深情地回忆了他们在华中大工作、讲学、研究、著述的过去,勾起了往昔的峥嵘岁月。


一系列“组合拳”下,在张昆任院长的12年间,我校新闻传播学的学科评估排名保持逐年上升趋势,其百分位从第一轮的前40%,上升至第四轮的前5%,位居全国高校第三。2019年3月7日,时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元元院士在新闻学院调研时说:“新闻学院历史不长,人数不多,但师资队伍素质较高,对学校发展贡献较大,做到了在华中大人文社科领域的异军突起。”


“伯乐”:既是学术典范的经师,更是春风化雨的人师

 

2018年,张昆获得了华中科技大学伯乐奖。他说,“学院实际上是一个人才工场,没有学生,学院、老师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我们要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全力以赴地去栽培他们。”


“爱生如子”“以学生为中心”,张昆不仅这样理解,更是坚定地践行。每年总有学生找张昆写保研推荐信,张昆从不拒绝;不光写信,张昆还将自己的书籍赠与学生,“不能让学生空着手去见面嘛”。


张昆给2018级博士生授课,结课后留影


对自己带的研究生,张昆更是细心、耐心指导论文,为学生的工作四处奔走、牵线搭桥。执教至今,张昆已带了近200余名硕博学生,看着学生们走出校园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成就,张昆心中充满了自豪和乐趣,他认为“当老师是天下最阳光的职业”。


“教育就是要起到春风化雨、唤醒灵魂的作用。我们的学生百里挑一,这些学生把希望和命运都交给学校。学校怎么教导、引领和栽培,关系到他们的前途和命运。所以教师要珍惜这个职业,要敬畏这个职业。”


张昆大力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三个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以传统的“流水线培养模式”向“订单式”个性化的模式转变,由教师以科研为中心向以教学为中心转变。学院的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都围绕学生成长、围绕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配置,一系列适应新兴传媒生态的人才培养举措不断推陈出新,使得学院人才培养结出累累硕果。


在担任院长期间推进学院人才培养改革的同时,张昆还积极投身教学过程及教学管理第一线。由他主讲的通识课程《传播的历程》入选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外国新闻传播史》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首批)。



“大爱”:既是新闻传播教育思想者,更是学术公益践行者

 

张昆是新闻传播教育的思考者,也是践行者。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先生曾评价“张昆教授是一个思考型的学者,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的问题,可以说他满脑子装的都是问题”。


在张昆看来,思考教育问题,是每一个教师的义务。38年来,他发表了关于新闻传播教育方面的30篇论文,出版了《新闻教育改革论》《三思新闻教育》《新闻传播教育导论》3本专著,研究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机遇。


与大学其他专业教育相比,新闻传播教育起步较晚,不过百年历史。鉴于新闻传播学科历史不长、学术积累不足,编撰新闻传播教育年鉴是当务之急,能为系统全面的新闻传播教育研究打下基础。作为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的会长的张昆,于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带领年鉴编委会动员了近200位学界人士参与编辑《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年鉴每本约130万字,每年出版,即便遇到疫情也不曾中断。“年鉴是服务全国新闻教育界的。这个事情我要做好,为全国新闻院系的教师、学生和学科建设服务。”



此外,张昆积极推动国内各高校新闻学院院长研修班的创办,旨在为各新闻学院院长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提供系统的教育、管理等能力培训。在他看来,新闻学院院长作为学科或专业的总负责人,是承上启下的枢纽;承担着“师资建设、学生培养、条件改善、氛围营造”等四大要务;要达成发展目标,回应社会的期待,必须具备战略思维的能力。“院长这个活确实不容易做。他像双面胶一样承受上下内外挤压的这种角色,必须要提升各方面能力。”


展望未来,张昆还想创办面向中小学生开放的少年新闻学院,以夏令营的形式开办,通过各种课程及培训提升中国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张昆笑着说。


未来几年内,张昆仍将扮演会长、主编和主任这三个角色。作为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的会长、作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的主编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大数据与国家传播战略实验室主任,他的目光,始终不曾离开过新闻传播学科、未曾离开新闻传播教育,这是他的挚爱。执教38年,“国家的需要重于一切”是张昆多年不改的信念。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