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校庆·院史回眸】国际教育学院:砥砺奋进 不断开创来华留学工作新局面
发布时间:2022.08.20

来源:国际教育学院 编辑:刘雪茹 浏览次数:

通讯员 黄超 刘德强 王迎霜 严薇




7月23日,由我校和中非创新合作中心主办、埃塞俄比亚人工智能研究所协办,的“中非非洲文字识别技术创新论坛”在我校举办。中非双方在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论坛旨在探讨中非之间有关文字识别技术的学术合作与产业应用,校长尤政、副校长陈建国、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副司长贾鹏、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特肖梅·托加以及有关高校的学者学生参加论坛。



作为学生代表,我校2019级埃塞俄比亚籍博士研究生Wondimu Gebre(王兴)同学在报告中结合在华求学的亲身经历,讲述埃国学子在华深造,利用所学回馈祖国的动人故事。在测控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副主任白翔老师的指导下,他开发了五个埃塞俄比亚的官方用语阿姆哈拉语的数据集,用于检测识别。这项研究将推动非洲语言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加强非洲人工智能在语言领域的发展。埃塞俄比亚驻华使馆专门向学校发出了感谢函。


王兴是我校培养的众多优秀来华留学学生的代表。2012年以来,学校招收非洲留学生2856人,其中埃塞俄比亚117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回到了自己的国家,继续传承续写着中非友谊,并为一带一路共建落地贡献力量,仅在埃塞俄比亚,就有许多华中大毕业生走上了重要的工作岗位,如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KEMAL MOHAMMED ZEINU博士(中文名:周哲)现任埃塞俄比亚Kombolcha(孔博勒查市)市长,经济学院的ELYAS ABDULAHI MOHAMUED博士(中文名:莫煜)现任JIGJIGA(吉吉加)大学副校长,公共管理学院的DRESSE SAHILU GOSHU博士(中文名:古树)现任Bahir Dar(巴赫达尔)市市长,这些优秀的来华留学毕业生为所在国的各行各业发挥作用了积极作用。


1962年8月29日,4名越南籍留学生来校报到,自此,学校开始招收培养来华留学生。60年来,学校始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狠抓人才培养质量,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来华留学生质量持续优化,学校来华留学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疫情前的2017年,来华留学生人数达到4049人,涉及173个国家,其中“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外交战略实施国人数占比超过50%。来华留学生质量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学校以来华留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561篇,影响因子最高14.356,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论文11篇,高被引论文21篇,整体规模和质量位列“985”和“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前十名。


来华留学工作60年回顾


学校的来华留学工作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而成长,在新时代腾飞。




1962年8月29日上午,华中工学院查谦院长和朱九思书记在招待所热情接见了来自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四名留学生,与他们亲切座谈,合影留念,随后,学校工作人员和学生代表带领他们参观了校园。自此,开启了学校60年来华留学工作不断探索创新的奋进历程。


改革开放以前,学校招收外国留学生主要是受国家有关委托,在工程技术领域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同时接收少量汉语学习进修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校的来华留学工作持续发展。1991年学校正式开设留学生全英文授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班。为做好中国政府奖学金学历生的汉语培训教学工作和语言进修生的培养,1996年学校成立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到1998年学校在校来华留学生人数达到一百人。2002年学校成立国际教育学院,专门负责来华留学的组织实施工作。2008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38所“中国政府奖学金自主招生项目院校”。


进入新时代,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历次给来华留学生回信精神,来华留学工作进入快车道。2013年教育部国际司正式发文,批准我校成为国家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2017年学校获批商务部援外通信工程全英语授课学历学位项目。2017年学校来华留学工作高分通过首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学校现有通信工程等6个专业面向全球招收全英语授课本科生,全英语授课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1个学院225个专业面向全球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十三五”以来, 学校招收了来华留学生9300余人,已经毕业7700多人。2017年,学校来华留学生人数达到4049人。60年来,学校招收培养各类来华留学生15000余人。


开拓创新 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源质量



2021年10月27日,我校承办的国家高端援外项目“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班”举行开班典礼。陈建国副校长和中国驻纳米比亚大使馆商务参赞刘明哲出席致辞,来自16个国家的34名学员在线参加典礼。我校自2017年承办此项目以来,已经为3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132名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人才。


学校在来华留学工作中,始终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依托学校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优势,积极开发适合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的培养项目。学校先后成立“华中科技大学东盟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蒙古合作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建立了临床医学(MBBS),通信工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国际经济与商务、药学等6个全英文授课专业,以及“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项目、“东盟高端人才培养”项目等来华留学硕博高端培养项目,2021年新增包括国家留学基金委“丝绸之路”专项、“高校研究生”专项、“中非基础设施项目”、“中非医师培训”项目等国家专项奖学金项目9个(获批奖学金名额500多人),位列“双一流”建设高校前列。


学校多次承办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级别政府官员培训项目,有效提升了我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为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提供有力支持。来华留学通信工程专业自2006年开办以来,依据国家战略需求,不断升级,先后培养本科生300余人。2017年,通信工程硕士专业被批准为商务部援外学历学位教育项目,成为全国唯一的通信工程专业援外硕士项目,为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技术发展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撑。临床医学全英文授课项目(MBBS)自2007年招收首批来华留学生以来,已经招收来自7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国际影响。


在来华留学生招生录取过程中,国际教育学院严把入口关,加强对申请人的综合素质审查。针对来华留学生源特点,不断完善来华留学生预科培养机制。2015年学校率先实施来华留学预科教育项目,对申请来我校攻读本科学历的外国学生,开展系统的语言能力、数学物理基础知识的培训,为他们入校学习打好基础。截至目前,已为全球20多个国家的近400名国际学生提供了专业化的预科培训,其中90%以上的学生通过预科项目的学习顺利进入我校或国内其他高校学习医学、工程、经管类本科专业。即使在2020年疫情期间,预科项目仍线上开展,有利地促进了来华留学生源质量的提高。


针对疫情后的国际形势,学校有关部门积极应对,开拓创新。国际教育学院与国内外优质外籍学生学校探索建立来华留学生基地。积极推进武汉、深圳、成都、北京、上海等外籍学生集中城市的国际学校生源基地建设,先后与马来西亚宽柔中学、武汉枫叶国际学校、武汉三牛中美中学等外国学生集中的中学签订了优质生源基地合作协议。同时,发挥学校优势,深化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创建反向“2+2”项目,吸引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学生来我校完成本科后两年的培养,国际教育学院先后与越南胡志明交通大学、泰国拉卡邦先皇理工大学等签订了反向“2+2”办学项目协议。



多举措并行,学校来华生源质量稳定提高。即使在疫情下的2021年,我校来华留学生人数2021年申请总量仍达到1845人,申请国别涉及123个国家,录取总量达到1137人,录取率61.63%。


多举措并举,全面提高来华留学学生专业培养质量



2022年6月24日上午,学校2022届来华留学毕业生座谈会在国际中心举行。45名毕业生代表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畅谈在校学习成长的经历和收获,纷纷表示,要秉承学校“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精神,为促进中外交流做贡献,为母校增光彩。陈建国副校长和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周莉萍分别致辞,并向毕业生代表赠送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


积极推进“来华留学大工科教育基地”建设,提高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建立来华留学大工科和医科等以学科群为主体的教学基地。学校依托电信学院等单位,建立了“华中科技大学来华留学大工科教学基地”,打通本科前两年的基础课程培养渠道,整合全英语授课教学的优势师资和课程资源,实现来华留学生工科本科生大类招生、大类培养。


发挥各专业院系的专业特色,打造“留学华中大”品牌培养项目。学校成功举办了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班、非洲法语国家信息安全技术培训班等多个国际项目,得到了突尼斯外交部、科特迪瓦电信部等多个国家部门的高度好评。自2013年起,中欧能源学院与牛津大学联合开展“华中大—牛津大学”暑期实习项目,即使在疫情下仍持续开展,学院除牛津大学学生外,还有来自克罗地亚、波兰、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家的学生,影响不断扩大。


克服疫情的不利影响,保证各项培养工作顺利开展。国际教育学院开发了线上“问学华中大”线上学习平台(http://discover.hust.edu.cn/fore/main/index.do)。两年多来,通过该平台持续为境内外国际学生打造精品课程,免费配套教学资源近400份,服务了14个院系,近1000名学员,实现了突破围墙的留学功能。利用线上平台,执行了英国剑桥大学交际汉语特色项目、联合国政府官员培训项目、中秘高等教育交流研讨班、HSK中国名校体验营、机械学院数控技术科技部援外培训项目等,有力保证了疫情时期我校来华留学学生的培养质量。


来华留学教育得到院系的老师们大力支持。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杨光教授的3BIO-实验室自2011年以来,培养国际学生31名,国际学生参与发表论文共40多篇,国际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3名毕业博士生获得“优秀毕业论文奖”,6名毕业博士生获得“优秀留华毕业生”荣誉称号。物理学院葛国勤教授,指导的巴基斯坦学生BASIT ABDUL(李军),在读期间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4篇为A类,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陈璐璐教授,指导的印度学生MOHAMMAD ISHRAQ ZAFAR(夏克),发表SCI论文6篇,影响因子最高8.192。在不久前结束的湖北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经济学院荷兰籍博士生李健和经济学院韩国籍硕士研究生黄清参加的项目获得金奖。


深化趋同化管理,培养“知华、友华”人才



2022年5月14日上午,华中科技大学迎校庆暨第三届中外学生龙舟友谊赛在喻家湖隆重举行,共有来自全校19个学院、37个国家的近一百名中外学生参赛,校长尤政,校党委副书记马建辉,副校长陈建国、梁茜参加活动并为获奖学生颁奖。


学校在来华留学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来华留学学生回信的精神,不断深化趋同化管理,培养知华友华优秀人才。



加强对来华留学学生日常管理和法治教育。学校依托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生命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人文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基础医学院和药学院等11个学院,建立了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配置了专职辅导员,加强对来华留学学生的日常管理。来华留学新生一入校,学校有关部门和学院都要开展国家有关法律和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等规章制度的学习。新冠疫情发生以后,国际教育学院和相关学院、部门紧密配合,深入细致地做好来华留学学生的工作,保证了他们有序离返学校,实现了校内“零感染”。



加强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帮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了解社会主义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开设了中国国情必修课程。在帮助来华留学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同时,特别注重帮助来华留学学生了解现代中国,开展了“发现中国”“感知中国”等专题教育活动。2018至2020年,学校主办包括《5G背景下的数字化转型》《中国减贫实践及成就》《走进中医学》等国情专题报告18场;组织开展“百名博士进光谷”活动。开展“汉语+专业特色项目”夏令营,涵盖了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智能制造、经济管理、中国治理、医药卫生等多个领域,通过学术讲座、语言课程、实地考察、研讨会、文化沉浸等形式,向来华留学学生呈现客观真实的中国及独特的中国发展模式。



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这对不同国别学生的特点,国际教育学院和相关的学院适时组织开展乡村走访、传统文化体验、中国文化知识、校史知识竞赛、龙舟赛等活动。来华留学学生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举办的“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系列征文活动暨短视频大赛、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诵读中国”等个层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与共和国同行,与新时代共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留学教育,将我国建成全球主要留学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吸引海外顶尖人才来华留学,培养未来全球精英”。我们将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全面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来华留学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砥砺奋进,不断开创学校来华留学工作新局面。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