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家教学成果奖】附属小学: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爱国、求知、探索和创新
发布时间:2023.08.02

来源:附属小学 编辑:刘雪茹 浏览次数:

在教育部7月24日公布的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中,附小李晓艳校长带领团队申报的“培养未来科学家的小学课程创新二十年研究与实践”位列其中,获得一等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教育部组织的最高级别奖项,每4年评选一次,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类。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反映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的重大成果,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最重要的国家级奖项。附小申报的“培养未来科学家的小学课程创新二十年研究与实践”历经区级、市级、省级层层遴选,并通过专家网评盲审,最终从全国1797个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是湖北省参加该项评比以来第一个获得一等奖的基础教育学校,在全国小学教育界产生重大影响,极大地推进了全国科学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培养未来科学家的小学课程创新”将“未来科学家素养”纳入学校育人体系,提出“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爱国、求知、探索和创新”的育人愿景。通过独立开发的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未来科学家课程,引导小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培养和锤炼“爱国勇担、趣学慎思、笃行善创” 的未来科学家素养。


“培养未来科学家的小学课程创新”在全学科课程教学中,独创了指向“勤审辨”“会探究”“善创新”等未来科学家素养在内的对话教学方式,重点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探究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让语文、体育、艺术等人文课程共同参与到未来科学家的培养过程,克服了单学科封闭式培养的局限。


“培养未来科学家的小学课程创新”在课外吸纳优质科学资源,使未来科学家素养发展与全社会的科学发展协同共进。学校在借助科学家培养未来科学家方面搭建了一座关爱与成长的桥梁,形成了家校社互动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杨叔子院士曾为该成果题词“幼而学,长而行,为民富,为国兴”,勉励学校重视科学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科学特长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勉励附小学生“未来科学家问学贵疑”,赞誉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郭元祥教授评价“培养未来科学家的小学课程创新”成果时指出,该成果在宏观上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的论述要求,不仅描绘了未来科学家的素养形象,完善了对应课程目标的课程内容及其实施,还实现了学校与本地资源的长效合作。为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科学教育,培养国家发展需要的科学人才,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和样板。





学校作为教育部直属大学的附属学校,建校69年来倍受大学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历任校领导多次走进附小关心学校建设与发展,给附小提出了建设与华中科技大学品质同一的荆楚名校的要求。大学拿出政策,鼓励附小学生更大范围、更大深度参与各实验室的实践性活动。大学及科技园58个实验室全部对附小学生开放,二十年间学生近7万人次走进大学等各类实验室学习。杨叔子、李培根、李元元等16位院士先后走进附小,和学生分享自己科技报国的故事。每年80位科学家家长走进班级,与学校协同开发了222项科学家家长专题课程,通过“大手牵小手”的方式为同学们分享科学奥秘,指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


近二十年来,附小秉持“尊重人、信任人、成全人”的学校文化,为了实现“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现代化学校”的办学目标,给孩子完美的童年、让师生完满的成长,学校特别注重在问题解决中锻炼教师、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借助“十五”到“十四五”期间申报的《小学科学学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个性课程多元理解与整体开发》《基于全人理论下的生活体验德育研究》《基于对话的小学课堂文化研究》等八项全国、省、市级重点课题推进与落实,开设“科学+”五类选修课程75门和社团课程36门,出版《响应儿童的学程》《玩科学》《小学批判性思维教程》等专著17本,使学校办学实力得到了整体快速提升。


近年来,学校一批年轻教师在项目研究中迅速脱颖而出,1位教师被聘为国家《科学》教材的编委,37名教师在全国、省、市各类比赛中纷纷荣获一等奖和特等奖的优异成绩。现在学校已有省特级教师、市区学科带头人、市区优青等骨干教师30多人。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科学教育优秀实验学校、全国素质教育先进示范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学校、全国书法教育示范学校、湖北省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党支部、华中科技大学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武汉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武汉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武汉市高效课堂标杆学校。学校活力不断增强,育人效应日益凸显,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