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近1000名正教授中,45岁以下的青年教授近300人,其中九成为博士——华中科大崛起年轻“教授群”
6月18日,从华中科技大学人事处获悉,在全国首批819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名单中,该校有10位年轻教授入选,人数列全国重点大学前列。他们——王建枝、马丁、冯丹、史铁林、杨宗凯、段献忠、徐涛、王红卫、金海、周建中,成为我国新时期国家级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华中科大党委副书记刘献君教授分析认为,现在正是该校历史上拔尖优秀青年学者最多的时期。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华中科大的近1000名正教授中,45岁以下的青年教授近300人,其中九成为博士。一个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做出具有显示度成果的年轻“教授群”已经崛起。他们均在各自的院系及学科中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引领着学科的发展。
从事海量信息存储系统研究的冯丹教授仅33岁,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曾先后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4岁的生命学院副院长徐涛教授,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最近,他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了一篇影响因子超过10以上的论文。38岁的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金海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并行与分布式处理、集群与网格计算、高性能外存储系统、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研究,担任教育部教育科研网格专家组组长,今年刚刚荣获“中国软件十大杰出青年”。
华中科大党委在总结青年才俊辈出的经验时,摸索出成功的六大秘诀。
一贯注重调查研究、积极做好人才规划、长期狠抓人才储备。华中科大历史上曾掀起了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的两次高潮。一次是1980年前后,朱九思先生亲自抓,3年时间引进600名教师。第二次是1997年前后,朱玉泉、周济等校领导亲自抓人才调研,制订了《师资工作20条》,举办博士师资班,资助青年教师出国学习和著书立说,给予科研启动经费。
二是通过实施“博士化工程”,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该校提出,引进教师时,除少数学科和岗位,一般都引进博士,到2010年,教师博士化比例要达到60%。现在现在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达587人。该校公共管理学院、生命学院博士化比例已分别达到80.7%和61.7%。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优岗优待、优才优待。该校计划设立150个校内特聘教授岗位,100个用于聘任校内教授,50个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目前已经76名教授走上特聘教授岗位,其中不少是中青年教授,他们每年享受5万或10万元的综合津贴。
四是积极利用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条件资助青年教师,如12名拔尖学术带头人得到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资助,13人获高校青年教师奖,28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6人入选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49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这些人才从国家、省共获资助近3000多万元。
五是是站在国际视野,培养校内人才,吸纳海内外拔尖青年人才。学校实施了出国进修工程,近3年派出近500人出国学习和做研究。该校生命学院提拔骆清铭、徐涛、何光源等3人担任院领导职务,他们都是近几年学成回国的“海归”博士。生命学院副院长何光源博士英国洛桑实验站做博后,2000年从英国回国后,在短短几年内,就组建了中英作物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联合实验室。
另外,该校提出“大师+团队”的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思想。该校以院士担当旗手,以拔尖年轻学者和年轻博士为突击队员,组织团队,联合攻关,一大批青年学者在创新团队中得到锻炼并脱颖而出。以长江学者罗俊教授为带头人的引力实验与理论创新研究群体,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该团队培养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胡忠坤等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