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学院首期耕读教育开营
发布时间:2022.07.12

来源:哲学学院 编辑:范千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通讯员 徐敏 张若愚 赵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青年学子及时了解世情、社情、国情、民情,在社会实践“大熔炉”中练就过硬本领,7月11日,哲学学院在其与谦益农业(湖北)有限公司共建的虚心谷耕读教育教学基地,举行首期耕读教育开营仪式,并开展首日耕读教学活动。



开营仪式在线上同步直播,气氛庄重而热烈。蕲春县青石镇党委副书记张朝阳致辞。张朝阳代表青石镇欢迎哲学学院师生远道而来,祝贺耕读教育顺利开营,并预祝首期耕读教学取得丰硕成果。



哲学学院院长董尚文教授表示,积极开展耕读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的重要举措。《围炉夜话》有言:“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开展耕读教育,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通过劳动体验和实践锻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磨炼劳动意志,提升劳动品质;二是有助于学生深度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确立对新时代乡村价值的认知和信心。希望同学们珍惜这次耕读机会,一定要下到地里去劳动,将专业所学融入到劳动中去,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



谦益农业董事长李明攀感谢各界朋友对本次耕读教育活动的大力支持。他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农立国,以耕读传家。耕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自然农法的领军企业,谦益有责任留住耕读文化的记忆,传承和发扬耕读精神。恰逢华中大哲学学院开全国风气之先,将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本科生教学体系,这是响应时代号召的重要创举。他引用历代典故,表示“耕”是维持基本生存的物质基础,滋养身心;“读”是格物致知、修身养性的有效方式,涵养浩然之气。耕读体现了中华农耕文明以劳动养体,自然养性,文化养心的和谐理念,希望师生们可以通过耕读生活,积累农业生产经验,去更好地完成从农业到农学思想再到哲学思想的升华。



中国哲学专家李耀南教授简要回顾了中国哲学里历史悠久的农家思想,以及农耕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并借助陶渊明的诗文,为同学们分享了农耕所带来无尽的乐趣,尤其是亲力亲为的独特滋味。他指出,现代都市的生活已经让我们对真正的农耕文化非常陌生,而耕读教育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寻根”活动。他希望同学们别具慧眼,品味老子“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之深意,鼓励大家在“一茶一饭”之间,结合时代精神,心游万仞,感悟天人合一、万物一体而共在的真谛。



西方哲学专家张廷国教授则从胡塞尔时间现象学与斯蒂格勒等人的思想出发理解耕读教育的意义。他解析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滞留”或“记忆”概念。前两种“滞留”是个人对当下感知与过去感知的回忆,而第三种“滞留”则是过去所有技术所记录下来的记忆,而这种记忆牵涉的是整个的世界历史事件。他论证,耕读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让我们与经典对话,而耕读中阅读经典,可以帮助我们超越个体的有限性,让我们与过去的故事、过去的记忆发生稳定的联系。经典自身充满了生命,它们存录的记忆,恰恰是人类丰富的实践生活。



学生代表靳皓童在发言中表示,当代青年,只有理论知识远远不够,掌握劳动技能,方可丰富自身,成就精彩人生。她号召现场同学,在接下来的耕读教育中,脚踏实地,积极劳动,学习耕作知识,培养劳动本领,丰富自身经验,总结劳动心得,充分领会习总书记倡导的“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



哲学学院党委书记杨海斌向谦益农业李明攀董事长赠送我校张勇传院士墨宝,转达张勇传院士对学子们耕读学习的鼓励和期盼。该作品象征着农耕践行者在大山深处的坚守与定力,更体现了华中大哲学学院与谦益农业美美与共,共享耕读文化精神,共育英才的光明愿景。



在耕读教育开笔礼上,同学们认真书写了“人”“哲”等汉字,在一笔一画里,感悟大道至简,生生不息,而哲学教育乃教人学以成人,做大写哲学人。



开营仪式结束后,同学们在基地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入水田进行劳作,并于当晚集体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相关条款,研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发布的劳动教育相关文件精神。


接下来的一周内,哲学学院的23名一年级本科生白天将开展水田除草、除尘劈柴、施肥采摘、打磨豆腐、蒸竹筒饭等古老而经典、富有一定挑战性且寓教于乐的重要劳动项目,晚上诵读与劳动、农业相关的哲学经典著作,辅助观看并讨论相关文艺作品,真正体验“昼耕夜读”“晴耕雨读”。


本次耕读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相关专家系统编写了耕读教育阅读资料汇编,除哲学经典外,内容还涵盖与劳动有关的古典诗歌、现当代文学、美学、中西文化、生态理论等多个方面。一周之后,同学们参加答辩,通过便可结业。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