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近日,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公布了2021年度(生命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公示通知,全国共有207个生命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参加此次评估,其中31个获得优秀,150个获得良好,26个整改或未通过。我校共有7个重点实验室参加,肿瘤侵袭转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优秀,分子生物物理、环境与健康、器官移植、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生物靶向治疗、生物医学光子学等6个重点实验室获得良好。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高校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和集聚创新人才、开展学术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校共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2个,其中生命科学领域7个,占比58%。在此次5年一轮的评估周期中,我校该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围绕重点学科方向加强队伍建设,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成果:实验室共拥有固定人员473名,其中院士4名、千人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1名、长江学者14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9名、青年千人28名;发表SCI论文近1900篇,出版专著58部,大量研究论文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级奖7项,部省级奖56项。获得国内授权专利300多项。
实验室在评估期内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科研进展。如首次发现中国人宫颈癌易感高危基因和人乳头瘤病毒(HPV)致癌整合位点,开拓创新宫颈癌早期防治前移的新策略;同时研发了以HPV整合检测为核心的宫颈疾病精准筛查技术,以专利形式转让,并迅速在临床推广;在小鼠模型中成功治愈冠心病,有望实现不需要搭桥手术治疗冠心病,并可用于心衰治疗,被国际媒体Medical News Today选为年度心血管领域最突出研究成果之一;创新单细胞分辨的脑连接图谱精准成像技术,相关成果应邀参加建国七十周年大型成就展等等。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运行,此次评估工作历时半年,在校领导的指导下,科发院提前谋划,多次组织迎评筹备会和预审会,周密部署迎评工作,评估工作还得到了相关职能部门的通力配合与支持。各重点实验室及其依托单位精心组织实施,充分显示了各单位的凝聚力和工作成效。
此次评估,是对我校生命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成效和管理的一次重要总结。面向未来发展,实验室将总结经验,更加聚焦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创新性研究,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为实现科技自主自强、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新的应有贡献。
生命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
名称:肿瘤侵袭转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简介:实验室前身是1977年建立的同济医院妇科肿瘤实验室,于2009年被批准筹建“肿瘤侵袭转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工程院院士马丁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在马院士带领下,近10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73”项目、“863”项目在内的课题160余项,获得研究基金逾2亿元,发表论文490余篇。培养博士后15名,硕士生500余人,博士生300余人。获国家级奖励6项,省部级奖励8项。目前有研究人员70余人,其中院士1名,高级职称1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青年千人计划”2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实验室现有面积近3000平方米,拥有先进大型仪器和设备价值2000余万元,建立了完善的肿瘤临床病理资料库、肿瘤病理组织标本库和肿瘤细胞库。
实验室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妇产科、内科等国家重点学科,经多年建设和发展,形成了宫颈癌精准筛查防治、肿瘤血管和淋巴管新生介导的肿瘤转移机制、肿瘤转移标记物与肿瘤转移靶向识别、中国妇瘤大数据平台建设、转移分子靶向干预五个特色研究方向。
名称:分子生物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简介:实验室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学科前沿,围绕人类重大疾病相关基因发掘、重要膜蛋白结构与功能机制、以及基于疾病相关靶蛋白药物研发,同时开展分子生物物理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及应用研究。实验室从现象、机制、转化、应用等方面全链条研究和布局,已形成一支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队伍,有海外经历者占75%,千人2人,杰青3人,长江学者5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名,青千12人;近年在Cell、Nature、Science主刊上发表7篇,子刊发表30余篇,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相关成果5次入选华科大学术十大进展。实验室旨在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感知科学科研高地,满足我国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和保障国民健康的战略需求。
名称:环境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简介:实验室立足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围绕环境与健康这一主题开展环境污染物对人群健康影响机理机制、风险评价和预警及防治对策的研究。实验室由工程院院士牵头,形成一支以国家杰青、优青、青年千人、青年拔尖人才等为骨干的高水平科研队伍,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基础设施,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创新群体、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众多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在JAMA、Nature、BMJ等顶尖学术期刊,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项近20项,为国内外疾病的防治对策和指南修订提供了高级别的人群证据,为我国环境健康管理政策的制订做出了重要贡献。
名称:器官移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简介:器官移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从事器官移植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大型综合性研究机构,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可进行所有大器官(心、肝、肺、肾、胰腺、小肠等)移植的多器官移植中心,是器官移植领域唯一的双部委重点实验室。《中华器官移植杂志》历届总编辑均由本实验室专家担任。
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54名,高级职称38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死亡供者(DD)器官捐献与移植、乙肝肝硬化和肝癌机制研究与肝移植、器官保存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排斥反应与免疫调节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研发。基础和临床研究与国际同步,移植种类、例数及远期效果三项综合指标居全国前列。评估期间承担科研项目133项,项目总经费6756.75万元。科研成果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6项;授权专利6项;执笔撰写临床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15项,主编专著及教材9部;发表论文245篇。
名称: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简介: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目标是建立国家神经疾病基础理论和临床诊治策略的高水平研究基地、建设国家级神经疾病分子影像和创新药物研制前沿技术的研究基地、建设有国际影响的神经疾病杰出人才汇聚和培养的基地。实验室自创建以来,针对神经系统重大疾病开展系列研究工作,完善并提出了新的神经疾病相关学术假说,承担973计划、国际合作、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年均20余项,获2个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目前已经形成神经变性病、神经遗传病、药物靶点与新药研发、胶质细胞与神经损伤、神经环路重建与可塑性等5个稳定研究方向。现任实验室主任王建枝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段树民教授。在Nat Med、Cell stem cell、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等高影响力期刊发表SCI论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15项,获发明专利18项,撰写专著教材25本。
名称:生物靶向治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简介:生物靶向治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于2008年,依托1866年建院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聚焦于健康中国生命健康领域威胁最大的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疾病,针对其精准诊断治疗难题,目前实验室已形成了基因靶向治疗、蛋白靶向治疗、细胞靶向治疗及分子影像靶向诊断等四个特色研究方向。本实验室固定人员65人,包括长江学者5人、国家杰青3人。2016年至2020年共获得纵向科研经费1.28亿元,其中牵头主持国家重大重点项目13项;牵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项;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成果论文316篇,其中热点论文6篇,高被引论文15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2项。
名称: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简介:实验室定位于生命医学关键科学问题牵引的光电原理、方法与仪器研究,为重大疾病研究与诊疗提供新工具。实验室拥有包括院士、杰青、长江学者、国际学会会士在内的固定人员50人,201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并获两轮滚动支持。实验室成立20余年,牵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200余项,累计经费4.5亿。在Science、Nature Methods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其中,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获取小鼠全脑高分辨率图谱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成果;相关专利组实现千万转化,创造我国高校高水平成果转化应用的先例;作为生命科学领域唯一代表,被列为基础前沿成绩单,写入2017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报告;应邀参加建国七十周年大型成就展、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脑连接图谱精准成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