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想保持文化纯洁性不变的语言终将灭亡
发布时间:2015.04.09

来源:记者团 编辑:潘婕 见习编辑 区培颖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记者团 常少华)4月7日上午,曾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阿来受邀参加我校春讲,为我校中文系学子带来了一堂“语言共建与发展”之课。


  翻译带动多元语言的融会


  “因为语言的革命是表达和思维的革命,所以这种革命离不开翻译。今天我们的阅读和思想情感中,至少有60%至70%是通过翻译建立起来的。”阿来认为翻译为不同语言的交融和发展带来巨大作用,并以中国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汉语革命为例论证翻译的重要性。


  “传教徒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早的世界主义者。”阿来首先谈到魏晋时期以鸠摩罗什为主的僧侣大量翻译佛经对汉语发展的影响,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语革命。阿来强调佛学首先是一种哲学,它的很多表达和概念是无法通过汉语来传达的,因此鸠摩罗什在最开始翻译佛经时无法下手。


  在鸠摩罗什的翻译中,“色”与“空”词义扩张,变成了哲学世界观的抽象表达。再如过去的汉语里没有“世界”,之前与之语意对应的是“天地”这个词。而经佛经翻译产生的“世界”,比“天地”具有更强的哲学认知。此外还有“执着”、“须臾”、“弹指间”、“一刹那”以及佛经里的最大的时间单位“劫”等词。


  阿来认为,鸠摩罗什的翻译拓展了魏晋南北朝中国人的世界观,更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最重要的是“汉语的表达因为翻译佛经有了爆炸性的增长,它的表达领域被大大丰富了。”


  第二次汉语革命是新文化运动。“对我来说,五四运动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源头是从语言开始,即从改造文言文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将大量西方著作翻译进来,翻译规模更大。”阿来说。


  从这一次革命中,阿来发现革命仅仅借助白话运动而不借助翻译是不可行的,正是口语和翻译的结合才能构成今天我们的白话文的基本面目。如台湾的语体,如戴望舒的诗歌,在进行更高级更美的表达时,阿来认为抽象的表达是不可或缺的。


  阿来谈到其他异质文化或是其他哲学支配的表达和感受,都是可以通过翻译或翻译的改写完成的,今天的汉语能容纳全人类的所有的思想资源也多亏了“翻译腔”。


  多元共建“公共语言”


  阿来引用英国人的预测,公元3000年到来时,世界只剩下四五种公共语言,它们极可能是英语、德语、西班牙语和汉语。而公共语言意味着语言中包含的世界性来越多,这是因为“认知的错位与差异刚好和语言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创造出很多的东西,一旦语言变成公共语言,越来越多异质的文化会带来语言功能的扩张。”


  “ 想保持某种文化纯洁性不变的语言最终面临的命运是死亡。  ”阿来说道,“有幸在20世纪已经变成或正在变成不是由单一民族使用的,被不同文化和不同族群广泛使用的语言和文字才能能够生存下来。”


  阿来认为公共语言的发展需要多元参与多元共建,建设一个国家的公共语言就是将其他语言的经验与思维特征转移到这种语言中丰富它和壮大它,而这也是汉语的发展方向。“全球化的今天,孤立是不可能的,融会是一定的。但在语言融会之前要保证尽量转移其优秀的经验和价值。”


  把非普通话的地带看成是花边,一种装饰、一种风情。阿来强调这是人们在认识中的一种误区:“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处于边缘时,想为中心写作的冲动,就会被奇观化或自我奇观化。警惕奇观化显得尤为重要。”


  据了解, 从4月7日至18日,阿来将与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一起为我校中文系本科生讲课,举行作品朗读暨无主题对话,并将在喻家山文学论坛、我校人文讲座等地进行文学演讲,与我校广大大学生及文学爱好者交流。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