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明:文学批评如何抵达藏地史诗
发布时间:2015.04.09

来源:记者团 编辑:李蓓 见习编辑 周珣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记者团 张从志)4月9日上午,著名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晓明教授在东九楼D216为我校中文系本科生做了一场主题为“小说的视点、历史与抒情——阿来的《尘埃落定》及其他”的演讲。他从文学批评的不同维度为大家解读了曾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尘埃落定》。


    “很多人认为文学批评研究正陷于萧条的境地。”但陈晓明不这么看,他认为:“文学批评是重新整合当代文学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视野。”陈教授以独到的解读方式向大家展示了文学批评是如何接近文本的。他的演讲原定主题为“在虚构中抵达陌生化的真实”,后来为了结合前一天阿来的演讲临时改为现在的主题。


    他在简单介绍完该书作者阿来后,通过四个“视点”来解读《尘埃落定》,即历史的视点:尘埃落定的终结;傻子的视点与真相的二重奏;藏地的视点:神意、神秘与宿命;抒情的视点:心理特权与诗意表达。


    陈教授认为,《尘埃落定》最显著的特征在于,这部作品是一种历史叙事,是对一段特殊的历史的书写,即最后一个土司的叙事。“它是某种文明的最后的故事,它具有史诗性。”陈晓明说。


    在他看来,阿来用土司家二少爷,这个“傻子”的视点来叙事算是一个高招。因为这个视点使得他可以把生活现实的逻辑全部打碎进行重组,拼贴出离奇的、怪诞的、本质的生活情境。他说:“在这样的情境下,心理现实和魔幻现实可以最大自由地呈现。”


    90年代后期,中国传统文化兴起,地域文化和神秘文化开始盛行。这正好为书写藏地的《尘埃落定》提供了良好的时代环境。小说中关于藏地文化、神意、与神秘感的描写都相当巧妙自然,揭开了农奴制社会和西藏风土人情的神秘面纱,引起内陆人们的无限神往。


    同时他也认为小说叙述可能过于依赖傻子视点,导致对宗教的叙事和反思不够充分。“倘若在此方面深入追究下去,该部作品可能就是一部伟大的世界名著。”陈教授说。


    在演讲后的交流环节,一位同学提到:“中国当代许多文学作品都使用了傻子这一视角。”对于这种文学现象,陈教授的看法是:“中国文学已经由革命文学时期那种单一的叙述向更加多元的叙述转变。”他将叙述为“低”和“高”两种,而用诸如傻子、蛙(莫言)等视角是作家在尽量放低姿态,努力用一种平和、诚实、普通的态度和读者对话、分享。


    此次演讲是我校2015年“著名作家批评家驻校春讲活动”的一部分。今年我校邀请了著名作家阿来与评论家陈晓明教授。他们将在近两周的时间内发表多场不同主题的演讲,为我校学子带来一次文学与思维的洗礼。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