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 赵红艳 陈庆颖)5月18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第四届“卓越新声”融媒体训练营结营仪式在校紫菘学生活动中心举行。长江日报高校中心主任谌达军、校学生工作部部长李毅、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万霞参加活动。
“卓越新声”融媒体训练营学生负责人徐晓涵对本次融媒体训练营成果进行汇报,并以五组数据呈现训练营的开展成效。她表示,自训练营开办以来,为160位营员开设5场专题讲座、10堂新闻实务课程,产出新闻作品20份,累计阅读量上万。同时,她展示了本次训练营队伍架构、培训体系、学习实践、专业构成等四大创新亮点。
在预答辩阶段获得前十名的工作坊小组分为“楚韵华中大”“温暖华中大”“学在华中大”三个“篇章”依次进行展示,角逐出“最佳作品奖”。“楚韵华中大”各组挖掘荆楚大地千年的文化遗产,第20组和第2组用视频展示荆楚大地独特的过早文化,为大家带来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温暖华中大”主题中,第7组是用声音讲述华中大专属的温暖记忆,并将手绘、视频、默剧进行三重叠加,形式新颖;第18小组、第6小组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华中大校园里温暖的人、事、物。“学在华中大”主题中,第10小组、第19小组分别展示了华中大的宝藏学习地点、对读研读博期间会面临的一些问题的科研科普、校内楚剧的台前幕后生动呈现了华中大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
谌达军对所有小组成果进行点评,他对各小组作品表达了充分肯定,并以一名职业媒体人的身份,从作品深度、题材意义以及形式创新三方面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建议。谌达军提到,作品生产应避免并列式罗列作品素材,要学会聚焦细节、找准切入角度、深挖素材背后的内涵,提升作品感染力和立意深度。同时,素材是能引起人共鸣的话题,做解读时不能只是简单呈现生活的意义,而应看到背后的历史底蕴,这样不仅能呈现中国人生活接地气的一面,更能让大家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才能引起人民群众共鸣。谌达军表示,要善于挖掘和呈现作品趣味性,才能带给观众更好的视听体验。
全体参会成员观看由研究生新闻中心制作的卓越新声融媒体训练营MV短片。短片结束后,主持人公布获奖结果,第19组作品“听!华中大的古风神韵”荣获一等奖,第16组作品“走,进后台看场楚剧”荣获二等奖,第17组作品“小猫的华科大森林故事”、第7组作品“HUSTer独家记忆——那些温暖你的声音”、第18组作品“深夜不要一个人逛华科”荣获三等奖。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护理学院获得“最佳组织奖”。
李毅作活动总结发言。她认为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如何培养敢于发声、善于发声、正确发声的新闻宣传骨干是十分有必要的,训练营给营员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锻炼平台。她寄语营员们在今后的宣传思想工作中要保持思想“定力”,要夯实专业本领,锤炼新闻“四力”,要坚持守正创新,凝聚融媒“新力”。
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教师,院系辅导员代表,营员代表等参加结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