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专业研究生多于本科生 “塔基”受得了吗
发布时间:2001.10.19

来源:宣传部 编辑: 浏览次数:

    南京大学今年9月入学新生中,研究生2500人,本科生将近3000人,人数已相当接近;而在两年前,该校的研究生招生人数才1000人。在该校今年招生的各系科和专业中,有近半数专业的本科生人数少于研究生,像中文系本科只招了71人,而硕士生有94人,博士生有93人,研究生、博士生人数是本科人数的两倍多;哲学系本科生35人,硕士生60人,博士生44人,研究生、博士生人数是本科生的3倍。其余如历史系、商学院、社会学系、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医学院等,研究生人数均超过本科生。 
    
    南大是国内有影响的高校。本来,听闻其“大部分专业研究生人数超过本科生”的消息,应该高兴才是。但因为两个方面的忧虑,故而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一是研究生人数的急剧扩张,会不会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二是由于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扩张,“硕导”、“博导”的队伍显然也必须随之扩容,继而会不会带来师资质量的下降? 
    
    众所周知,近年来,随着“普高热”高烧不退,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一扩再扩已达到相当惊人的程度;而高校原有的师资队伍与设备条件等软硬件并未能同步跟上,以致高校的教学质量出现滑坡,高等院校的信誉也因此而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某地高校的膳食科长竟然申请“博导”资格的新闻一时间传为“佳话”。而现在,研究生似乎也已经遭遇到了“贬值”的现实危险。就在同一天的《扬子晚报》的另一个版面上,一篇题为《博士撮堆令人忧》的文章,对因为文凭“泡沫”而导致的人才价值缩水的现象表示了深深的忧虑,将这两篇文章对照起来读,真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此外,如上述报道那样,仅仅以“研究生人数超过本科生”,便“断言”某些名牌大学已从培养型大学走向研究型大学未免过于轻率。至少就我所知,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用人单位对人才层次的要求不断提高”的社会现实下,不少读研者的动机并非增长知识、提高研究能力,而是混张文凭镀层金———一些大学开办的所谓“研究生课程班”,或许就是一个相当极端的例子:只要你交上几万块,一年参加几次(每次决不超过十天半月)的“面授”,最终便皆大欢喜———一方获得了经济效益,另一方则实现了学历的飞速提升。当然,南大招收的研究生应该不含此类情况。但是,你的研究生与博士生中会不会有“南郭先生”混迹其中呢?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我们姑且不说考研热、文凭热可能带来的诸如大材小用、人才浪费等问题;我们只说,社会所需人才应该是怎样一种结构———合理的人才结构应该是“塔基”大“塔尖”小,这谁都知道。可如今,“塔尖”大过了“塔基”,不仅反常,而且久而久之,极有可能使“塔基”不堪重负,令整座“塔”出现问题。所以,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某所大学“研究生人数超过本科生人数”的新闻之时,是不是也该有所反思,有所警觉?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