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在扩招,学生宿舍建了一批又一批,但大学生住宿的问题却似乎越来越多。日前本报记者进行了一次暗访,发现大学生住宿主要存在几类问题。
■学校分部——游离于学校之外
中国政法大学的吴梅同学自从上了双学位就开始抱怨,原本以为会住学院路的研究生部,可没想到会被发配到海淀区北坞村一个育达专修学院,交通不便带来诸多连锁不便。
现在的学校无法借书,只好等每个星期的校车拉学生进城借书,每天学校派校车拉老师到北坞给学生们上课,讲课结束老师就都得坐车回去,想和老师探讨问题是没有多余时间的。
学校开设分校分部的情况是扩招带来的新问题。这种情况在东方大学城同样存在,一些分校有的教师不愿意去讲课,有些班主任甚至因此而调离学校。
■住得有点远——到底要不要住在校内?
北航2001级的3000多名新生住在大运村,距离学校步行要30多分钟,骑车也要15分钟,自动化系某班总共28人,到昨天已经有27名学生购买了自行车,在北航校园出现了两个自行车直销点,一天就能够售出100多辆自行车。在大运村里北科大、北理工、北邮都开通了班车,以方便学生。
对于要不要住在校内,学生们的意见分歧还是很大。支持者认为,校外公寓的条件要好,而反对者则认为,没有校园的氛围。
■住得有点挤——学生的必备品越来越多
住宿条件差,住得挤是大学生投诉的热点。在北京大学一间15平方米的学生宿舍,记者看到放着三张上下铺的床,还有柜子、写字台和书架,只剩下大约6平方米的活动空间;在这6平方米的空间里还得放下每个同学起码两个以上的行李箱。宿舍合买电脑的,还要单配一个电脑桌。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学生和家长对住宿的条件要求高了,还有就是学生的必备品(奢侈品)也越来越多,像买电脑、买书的都不会特别计较,我们以前同样一个宿舍住8个人都没问题,现在挤得不行。”86届人大中文系毕业生董浩这样评价这个问题。
■一些学校管理跟不上,学生自理能力太差
学生住宿管理不力,加上有些学生太过放纵,于是在一些宿舍形成这样的怪圈,4人一间的宿舍和6人一间的能一样挤,多出来的几平方米都堆着垃圾;厕所间长期不清洗,臭不可闻,学生宁可憋到教学楼去上厕所,宿舍的厕所成了垃圾间;有学生笑谈,住得挤是堆垃圾的地方不够;住得不挤,也会被垃圾堆得挤。
记者在暗访中发现,大学生住宿乱有些是学校管理的问题,有些是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够,其中也有学生自身的问题,比如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较差,比如对生活的要求过高。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了专门为大学生服务的小时工。
从北京市教委获得的消息表明,北京市近期内将出台相关的大学生公寓管理政策,以加强对大学生住宿的管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北京的大学生将会住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