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班遭遇尴尬 少年大学生是“拔苗助长”吗?
发布时间:2001.09.09

来源:宣传部 编辑: 浏览次数:

    迄今为止,“少年班”在中国仍是个让人兴奋的字眼。过去的20年间,从中科大、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等学府“少年班”中走出的少年俊杰足以代表它昔日的辉煌。

  但90年代以来,“少年班”面临更多的,却是教育转型期的尴尬……

  今年8月,上海交大停办“少年班”,这也许意味着一段教育神话的终结……

 
  “神童流水线”:停产!

  因为儿子没能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少年班,刘老师至今仍然懊恼不已———

  这天清早,满头大汗的刘老师出现在交大招生办公室门前,为儿子报考“少年班”进行咨询。刘老师自己是南汇一所学校的物理教师,儿子则是镇上出了名的“小神童”,用他的话说,“从儿子4岁起,就开始接受小学教育,10年来,儿子在我的精心培养下早已自学了高中的所有课程……”

  面对在班级中永远考第一的儿子,他并没有感到满足,因为他坚信儿子应该是个进大学“少年班”的料,他认为“优秀”不足以形容儿子,他的儿子应该用“神童”来形容。他相信儿子一定能顺利考进交大“少年班”。成为令人羡慕的少年班大学生。

  然而,就在刘老师咨询完毕的几个月后,8月13日上海某报上面的一则消息重创了他和儿子的希望———2001年,上海交通大学“少年班”停止招生!

  交大今年停办“少年班”,消息既出,社会舆论沸腾。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神童流水线”的停产呢?

  辉煌:属于历史

  1978年3月,我国第一个“少年班”在中国科技大学诞生,21名智慧过人的中小学生被破格录取为少年大学生,他们中间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仅仅11岁。7年后,也就是1985年,包括上海交大在内的十多所重点大学的“少年班”也相继红火地办了起来。

  当时中科大举办少年班,受到了国内外各界的关注。据第二届少年班成员、今天的微软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张亚勤回忆:“我们那一届少年班大约有50多人,80%都拿到了博士学位。”

  少年班因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记者和媒体连篇累牍地对他们进行报道,一时间,少年班成为某种“金字招牌”,少年班的学生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少年班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第二届少年班学生张亚勤,已经取得20多项专利技术,因在数字影像技术方面的突出研究成果,以及他在通讯技术方面的发明及领导作用,1997年当选为美国IEEE学会成立110年以来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现为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第八届学生黄沁,26岁时已经担任华尔街某大型证券公司高级副总裁,现已成为著名的网大总裁。

  现实:遭遇尴尬

  与国内其它高等学府的“少年班”一样,上海交大的“少年班”一度享誉全国。当时,上海交大、中国科大、北京清华的“少年班”素有“三驾马车”之称。

  当少年班的车轮滚到21世纪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在同样有名的上海交通大学里,少年班前进的步伐忽然休止。

  上海交大突然对外宣布,今年交大的少年班将停止招生。一时间在圈内引起的震动,并不亚于当时中科大少年班的创立。

  与交大不一样,作为国内大学少年班创办的鼻祖,中科大今年的少年班招收情况仍然不错,全国共有22个省市的1211名学生报名,竞争其中的50个名额。

  当记者请邓国华主任就上海交大停招少年班学生一事稍做评价时,邓主任沉默了一下,说:“对于兄弟院校的事,我们没有权利去评价,我想他们这样做,肯定有他们的道理。”

  在少年班的创办过程中,中科大也不是一直底气都很硬的。“少年班”的第一位学生宁铂和年龄最小的学生谢彦波曾经是亿万中国少年的楷模,是无数家长培养孩子的目标。但是,曾几何时,因为“少年班”学生中还没有一个成为“叫得响”的大师级人物,“少年班”也没有像当初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成为尖端科学成果的“荟萃之地”,于是,出现了从“神童”到“流星”的说法,以及“少年班”的形式是不是有悖于培养成功人才的议论。

  在中科大的一份资料里,记者看到了中科大关于少年班学生培养的部门设置,以及一系列详细规定。虽然在国内大学里,自己是最先开办少年班的学校,中科大也是不敢掉以轻心,毕竟,这些走进象牙塔的人,都是一些不满15岁的孩子。是的,他们还是一些孩子!

  少年大学生:“拔苗助长”?

  其实,少年班停止招生,上海交通大学并不是第一家。武汉地区高校中惟一开办“少年班”的华中理工大学从2000年起停止招生。华中理工大学开办“少年班”至今有十多年历史,已培养学生200多名。该校有关人士在谈到停办原因时说:开办这一“少年班”有些“拔苗助长”,少年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一些学生还反映:压力太大。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认识了一位在中科大就读了五年,并被保送研究生的郑煜铭同学。在他的眼里,少年班的学生平常与别人并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在学习上真的很出色”。在中科大,这些少年班的学生,也经常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就连平常的篮球赛、足球赛,他们也会组队到场上,与那些比自己年龄大许多的学兄学长较量一番。他的语气中透着一丝佩服。

  “在中科大里,大家学习都比较用功,那些十一二岁的孩子,基本上每天与我们一样,晚上都要自习到夜里十一二点,每次看到他们背着沉重的书包,从我面前走过,心里真的不知是什么滋味。有时候觉得真的有些残忍。”记者被残忍这个词吓了一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告诉记者:交大停办“少年班”的主要原因是,在应试教育的“催生”下,近年来“少年班”的考生素质呈不断下降趋势。“少年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性,较少年班初创时期的学生有了明显退步。

  办“少年班”的初衷是对特殊人才进行特殊培养。但是,少年班对那些年幼的“天才儿童”,并非好事。像孩子很小就能熟练颠球,最终未必能成为优秀足球运动员一样,一个人究竟是14岁还是18岁上大学,与其能否成才并无必然联系。孩子最终成才与否,非智力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格力量、心理素质、意志品质以及待人处事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提早把他们放入一个单一的培养模式中,就有可能影响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潜质。

  神话:还将继续?

  然而,对于那些认为自己的儿子是“神童”抑或是“天才”的家长们来说,他们对少年班仍然趋之若鹜。

  8月,正是各大高校招生的季节,高招办里每天都人头攒动。记者到现场的时候正是下午一点多,许多家长带着孩子们在那里咨询。

  记者就“你是否愿意让孩子进‘少年班’”这个问题当场采访了几位家长。

  一位带着儿子来咨询的家长表示:“我儿子从小就学弹钢琴,如今已经考出了钢琴十级,我们也望子成龙,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让儿子提早上大学,我们希望他可以各方面综合发展,不要单纯地被数理化之类的应试教材所束缚。”

  但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少年班”的家长仍然是存在的,有一个家长就坚信,特殊的孩子就应该特殊培养,如果他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高中的知识,那么有什么理由让他继续花三年时间坐在高中的课堂,去学习他早已经掌握的知识呢?

  带着家长们的议论和疑问,记者采访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她是这样说的———

  “少年班”的停办反映了教育的思想和理念的改变。以前是应试教育,现在逐步发展为培养学生全面的能力。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全面发展,智力的发展也许是可以突破年龄的,但是心理的发展却不能。(文/林科锋 郑颖蕾)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