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丨2018年毕业国际学生群像:学在华中大 圆梦华中大
发布时间:2018.07.02

来源:国际交流处 编辑:党纳 浏览次数:

■通讯员 王颜玉 林东丽 喻俊梅


  “因为怕自己太紧张,所以开始前我吃了碗热干面过早,还喝了碗蛋酒压压惊。大家都可以看到我一点也不紧张,因为热干面太好吃了!”


  6月21号,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来自加纳的国际学生代表冉坤(RANSFORD TETTEH)用风趣幽默的发言赢得一阵阵的笑语和掌声。吃热干面“过早”、去东湖绿道跑步、建微信群迎新、给朋友们在线上发红包……在华中大四年,冉坤不仅以优异的成绩从电信学院毕业,也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中国通。


  从阳光和沙滩遍布的西非来到中国,四年里,冉坤已将华中大看做第二故乡,这里承载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对科学知识的渴求。冉坤说,华中大教会了他知识、生活、责任和担当,让他真正理解了中国人常说的“胸怀天下”,尽管即将离开母校,他仍将牢记华中大的教诲,在未来尽己所能,回馈社会。


  “我爱华中大、我爱武汉、我爱中国!”冉坤的诚挚表白响彻光谷体育馆,成为2018年毕业季最好的献礼和致敬。

而在华中大,还有数以千计的“冉坤”们,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说着不同的语言,他们远渡重洋,为追梦而来,从此与1037号森林结缘。


  据国际教育学院统计,2017年,我校国际学生总人数达到4049人,分布于全球155个国家,国际学生总数继续位居湖北省首位。2018年,华中大以4.56%的国际学生比例,位居中国高校学生国际化排行第41名。


霍曼:华中大是一座包容多远文化的“small town”



  和冉坤一样,机械学院2014级本科生霍曼(ASHIKUR RAHMAN MD)也参加了2018年的毕业典礼。“中国机械 华中制造;华中机械 装备中国!”坐在光谷体育馆,穿戴好学士服,开着闪光灯挥舞手机,跟随机械学院喊出掷地有声的口号,霍曼深深地为自己是一名华中大学子感到自豪,“I am so proud of it”,采访中,霍曼无数次强调。


  在霍曼看来,相比于英美,赴中国深造往往是孟加拉国际学生的第一选择,“中国是居全球领导地位的大国之一,这里有无数的机会,中国政府也为国际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奖学金。”受工程师叔叔的影响,霍曼在高中时便对机械专业十分向往,华中大名列中国前茅的机械专业便成了霍曼的不二之选。在华中大机械学院的4年,霍曼掌握了不少中文语法也记住了不少日常词汇,参与并完成了5个左右的实验项目,获得了教育部“优秀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在这里,他和朋友一起熬夜看世界杯,阿根廷是他最爱的球队;他不吃猪肉,但清真食堂的存在为他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牛肉拉面是他心中的白月光;不同于中国在孟加拉,点头表示否定摇头代表同意,种种习俗不同,但同学的包容理解从未让他感到隔阂;在课堂上与中国同学交换笔记,在寝室与朋友分享自己烹饪的孟加拉菜肴……如今,霍曼已深深爱上华中大,他无比庆幸自己的当初选择,在霍曼心中,华科不仅仅是一所高等学府,更是一座开放包容多元文化的乐园。


欧阳林:这里是知识的绿洲



  在巴基斯坦,选择留学中国已蔚然成风,自幼感受中巴友谊的欧阳林(KHAN AIMAL)对中国历史文化十分神往。在择校时,排名中国前十且有较高国际声誉的华中科技大学吸引了欧阳林的注意,今年,他顺利取得华中大的化学博士学位,在校的4年里,欧阳林一共发表了11篇SCI论文。


  在华中大的四年,欧阳林不想太多地被娱乐、社交所干扰,于是将生活规划成实验室和学生公寓两点一线。


  欧阳林说,他爱华中大,这里像一个大家庭,集贸市场方便了国际学生的生活,多元的饮食文化让他宾至如归,7000余亩的森林校园让他享受生活。欧阳林说,他爱华中大,这里是一个知识的绿洲。化学学院的因材施教让欧阳林一展己之所长,实验室高精尖的设备和研究条件为他提供了实现学术梦想的平台,导师陈朱琦教授四年来对于实验和学术研究每一个步骤的细心指导让他受益匪浅。在这里,欧阳林觉得自己的潜力被不断发掘并迸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博士毕业后,欧阳林将留校从事博士后工作,继续深耕学术,未来他会回巴基斯坦,在当地大学任教,“华中大是我的家,即便离开了,我也会一直想念她”。


于思思:我想将中国的教育方式带到斯里兰卡



  在于思思(FATHIMA JEROSHA IFTHIKAR AHMED)的家乡斯里兰卡,自由恋爱是不常见的,“父母之命”才是正道,女孩子大多在上完高中便被许配给男方,于思思在高中毕业时告诉父母自己想读大学而不是结婚。科伦波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于思思向华中大化学学院5位教授发出申请,最终被陈朱琦教授收为博士研究生。


  在中国的三年,于思思觉得自己获得了新生。她成了他们家乡最晚结婚的女性,也成为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她发表了11篇SCI论文,获得了学业优秀奖学金,成功申请了华科的博士后,尽管将95%的精力用在实验室,她依旧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和家庭。


  初来华科时,一切的体验对于思思来讲都是新奇的,她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方向选择论文题目,可以在海量的资料库检索自己需要的文献,可以在资源丰富的实验室做实验,可以跟随导师完成科研项目,可以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虽然很难,但我现在已经完成了三年的学习任务,对我说,在这里学到的在斯里兰卡可能要花十年才能学到。”


  尽管于思思的研究生学校科伦波大学已是斯里兰卡南部最好的大学,但在她看来,斯里兰卡的大学教育太过填鸭和应试,“我们一直上课,然后有无数考试,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去死记硬背”,而且由于研究设备的缺乏和维护运营成本的高昂,她们很少能动手进行实验,发论文的概念也从不存在。


  来到华科,于思思觉得自己看到了大学真正的样子,“每个人都是特别的,老师会鼓励和发挥你的天赋,而不是让你疲于奔命应付各种考试”。


  于思思将自己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发给斯里兰卡的老师们,并写信告诉他们“我们需要改变斯里兰卡的教育模式,向中国学习。”


  这是2018届华中大毕业国际学生的群像,他们有的将学成归国,成为建设自己祖国的中坚力量,也将架起一座座沟通中外友谊的桥梁;有的将继续在华中大深造,为华中大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有的将迈上国际舞台,走向更广袤的世界,绽放属于华中大人的光彩。


  同一所大学,不同的梦想,学在华中大,圆梦华中大。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