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
20世纪50年代初,建校初期环境艰苦,师生们一起为校园建设添砖加瓦。他们种树、除草,用辛勤的汗水建成了如今美丽的森林大学。公益劳动课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如今,华中大校园环境优美,7000多亩森林成为大家心中的骄傲,师生们也不再需要直接参与校园的硬件建设。为了教育学生热爱劳动,通过劳动锻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发扬吃苦耐劳的传统,激发建校、爱校、护校的热情,公益劳动课作为一项传统被保存下来,迄今已有50余年。
作为一门必修课,公益劳动课是每一位同学在毕业之前都要完成的。公益劳动课为期5天,从周一持续至周五,在大四开设,不同院系分批进行。
同学们在正式开始劳动之前,需要先接受适当的园林科普知识传授和环保意识教育,随后在带班人员的带领和指导下,完成一定的劳动任务,如除草、修枝、扫地等。

剪枝除草拿学分
记者团 肖童
这是一堂特殊的课程,同学们不需要做实验、读文献、写论文,而是拿起劳动工具来到户外,在校园里除草、修剪树枝和种植花草,维护校园环境。
公益劳动课刚开始,李同学拿着修枝剪不知所措,他旁边的张同学与他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两人面面相觑,不知该做些什么。在一旁指导的校工老师们见此,笑了笑,就上前去示范动作。一个细心教,一个认真学,劳动课很快步入正轨。
“累啊,感觉比在家插秧累多了。”这是李同学的真实感受。但是,在劳动的同时,他也笑着表示这门课程让自己养成了摒弃功利主义、踏踏实实劳动的观念。劳动虽然累,他仍十分快乐。“枪打出头鸟,草高被人剪”,在修剪枝叶的同时,他开起了玩笑。与李同学不同,王同学一点儿也不觉得公益劳动课辛苦,他说:“在农村家里拔花生比这个要累许多,也经常要背一百斤的谷子,公益劳动课很轻松啦。”
对于公益劳动课,学生们一致认为很有开展的必要。大四课程较少,公益劳动课给了他们亲近自然的机会,也学会了与园林劳动相关的知识,比如如何分辨杂草、清理落叶。更可贵的是,大四阶段与同学们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也不多了,公益劳动课是为数不多的把全班同学都聚在一起的机会,所以他们都十分珍惜。
“以前并没有觉得拔草有多累,自己亲身体验过之后才知道像是拔草这样简单的工作其实也是很累的。”张同学如是说。公益劳动课一天只有4个小时,工作量比起校工的工作量远远不及,而如此短暂的劳动也已经让学生们感到十分繁重,体力劳动者的辛苦可想而知。正如张同学所说:“这次活动之后,自己对劳动者多了一份敬意。”
相比学生而言,校工在劳动中就显得游刃有余。“开心,与这些孩子们待在一起,感觉自己也变得年轻了。”何阿姨参加公益劳动课教学快一年了,她喜欢与大学生们待在一起,并希望通过教他们锄草、扫树叶、修剪树丛来使他们认识自然、团结合作并热爱劳动。对于这门课程,已有10年公益劳动课教学经验的夏师傅摸索出一套门路,他说:“看似很简单的活其实有着很多的学问,比如除草,首先就要学会分辨哪些是杂草……。”随后,他补充说:“现在很多小孩在家都不会做家务,希望他们从最简单的劳动做起,明白劳动最光荣。”



一勤天下无难事
韩中锋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高考中,全国I卷作文题目即为《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无独有偶,公益劳动课也是我校自建校以来,沿袭50余年的课程。该课程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塑造学生吃苦精神、传承我校学子优秀品质,以及强化学生“劳动者本位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所谓“知行相资以为用”,坚持劳动育人,才能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公益劳动课契合了实践育人的施教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此外,全国教育大会还把“劳”列入全面发展素质要求,成为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正说明劳动之于教育的重要性。
在今天,尽管社会生产力已得到大幅提高,不再需要我们每个人直接参与到体力劳动中,但“一勤天下无难事”的道理没有改变,公益劳动课的开设也并不过时。众所周知,劳育在五育中具有不输德育的重要地位,劳动育人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的必要条件,“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只有坚持劳动育人的施教纲领,才能做到以劳辅德、以劳资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做到五育并举。
劳动育人可以带动德育。古语有云,“民劳思,思则善心生”,大意是说,人在忙于劳作时,就会自然而然萌生善心。劳动育人可以促进智育。坚持劳动育人,可以改善劳动者周身血液循环,加速其新陈代谢,促进其脑部发育,进而增强其脑部机能。坚持劳动,还能够杜绝学生不辨菽麦等缺乏生活常识的现象,明确常识与认知。此之谓“以劳资智”。劳动育人还可以促进体育。坚持劳动育人,才能够增强学生体魄,避免学生沉溺于互联网、肥皂剧、游戏和外卖构成的泥淖中,将学生重新拉回到现实世界里来,此之谓“以劳强体”。劳动育人也可以促进美育。通过劳动育人,还能让学生传承热爱劳动的精神,这也是将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下去的体现。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公益劳动课是不折不扣的华中大优质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劳动课,是实践“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理念,践行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真切体现,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程。劳动育人的重要性,对当代年轻人来说不言而喻。以劳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觉强化劳动育人的职责,每一位华中大人都应该自觉行动起来。
★老师说:
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蒋文海:公益劳动是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的好载体。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也创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公益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辛劳、协作,同时加深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体悟,增加对生命的感悟,坚定了对真善美的追求。
机械学院党委副书记何杰:公益劳动是学校的优良传统,可以让同学们树立“劳动最光荣、幸福靠奋斗”的理念,在培养同学们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为美化校园环境贡献出同学们自己的力量,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这是总书记在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目标而向全体劳动者发出的奋斗召唤,希望大家身体力行。
社会学院辅导员朱江:作为土生土长的华中大人,我认为开展公益劳动课是对“爱校”理念的实践与落实,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它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校内劳动的机会,鼓励学生作为“施与者”积极参与到校园美化公益中,让学生了解劳动的辛苦,懂得现阶段的美好生活和良好环境是许多人辛勤付出的结果,而保持校园内整洁与环境美化,则是每一个师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我认为公益劳动也是青春的必修课,它教育学生知行合一,培养乐于奉献、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并内化为一种良好的品质与习惯,将其积极影响作用于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我希望能够将此传统和特色一直延续下去。
黄师傅:我教学生们公益劳动课已经3年了,在课上主要教他们锄草、扫树叶、修剪树丛,我希望能够通过公益劳动课教会他们认识大自然,同时也让他们在学习之外得到锻炼身体的机会,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能够为学生做一些事情,我很开心。在公益劳动课上,“舒服”“开心”是我最大的感受。
夏师傅:我参加公益劳动课教学已经10多年了。公益劳动课很有开展的必要,因为看似很简单的劳动其实有着很多学问,比如除草,首先就要学会分辨哪些是杂草。现在很多学生在家都不会做家务,希望他们在公益劳动课上从最简单的劳动做起,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上公益劳动课感觉很棒,不仅能够教会同学们一些知识,同时也保护了学校的环境,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同学说:
机械学院陈汉威:我觉得公益劳动这门课很有必要,让我们暂时告别繁重的学业,不再整天坐在书桌前。记得当时我是去西边体育馆打扫卫生,那边负责的大爷、阿姨人都特别好,和蔼可亲,有说有笑地指导我们有条不紊地整理、打扫。而且他们经常让我们休息,说我们平常学习太劳累了。这门课对我们来说还可以稍微放松自己,感受生活,并不是一种额外负担。
教科院程雪:劳动不仅是一种技能,它还是一种习惯和美德。参加劳动,其所得并不仅仅是学会劳动技能本身,更多是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有实践的根源与成长的土壤,其次,为学校的环境卫生作出一份贡献,体验清洁工人的日常艰辛,从而更加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材料学院李佩雲:开展公益劳动课可以美化校园环境。而且在大四,同学们在一起的时间也不多了,公益劳动课可能是为数不多的把全班同学都聚在一起的一次机会,所以大家都十分珍惜。在公益劳动课上,我们不仅学到一些绿化知识,同时也对学校环卫工作者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只有自己亲身体验过之后,才知道即便是拔草这样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也很累,以后我要更加注意保护环境。
人文学院李金虹: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课程,因为我觉得一周的时间可以让我们做很多其他的事情。但是,我慢慢发现在班级集体劳动的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在拔草、扫地、捡树枝的时候,我看到了校园之中我不曾注意过的那些角落。原来,我们整洁美丽的校园背后,是许多人的辛勤劳动。我觉得,在快要毕业的时候,能和班上的同学一起为学校做点事很有意义。
医管院陈宇聪:虽然我身在同济,没有体验过主校区特有的集体拔草活动,但我们那儿有医院的公益活动,譬如帮助老教授开单子、与病人聊天解决一些心理问题等。不管形式怎样,我觉得公益课有助于激发我们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我们与人相处的情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实践课。
(专题部分内容由记者团刘子立、王之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