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已经过去,08级新生正式开始了新鲜的大学生活,而大多数05级(不包括五年制)的同学们也逐渐适应大规模地为了找工作而奔忙的生活形态……校园里更多的还是正处于大学“黄金期”的大二和大三学生,他们中有的人已经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规划,更多的人或许还在“大学到底该怎么读”这个问题中彷徨和迷茫。
为此,记者团派出记者专访我校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让他为我们解答“大学该怎么读”这一核心问题。
记者团:现在很多学生因为就业压力太大,在学校里,一些学生明显地重“术”而薄“道”。您怎么看?
杨叔子:去年中国科协年会在我校举行,在一个座谈会上,有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跟邓楠参加,有学生说现在社会诱惑太多了,太大了,问怎么办?什么是诱惑?韩启德说自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到农村劳动。农村最底层的医生是赤脚医生,那时他的诱惑就是上大学,学好医学,做个好医生。然后解释说诱惑就是你的价值取向。
不但学生受到诱惑,学校也是。我刚好在看一本书,叫《失去灵魂的卓越》,是哈佛大学的哈佛学院前任院长哈瑞•刘易斯对哈佛大学的批评,因为哈佛大学为了追求卓越的学术成就,学术的博大精深,重视研究生的教育,重视市场名利,而轻视本科,轻视教学,轻视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这个大学的灵魂。这跟我们国家现在的大学教育有相似之处。
如果大学里注重所谓的近期可见的功利,包括学生就业等,那么势必丢掉长远——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负责的公民。我并不认为哈佛大学有书中指出的这么多问题,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绝对没有说哈佛大学不行,我认为是高等教育者对大学的要求提高的缘故。
我们的李培根校长提出,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重点在责任以行,讲究德跟才的关系。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体现“德”,“德”用来统帅“才”。要学好业务,不学好业务,怎么谈报国,怎么体现价值取向。我一生的体会就是要扎扎实实学好业务,学好当前的业务是最大的政治,最大的德行,报国没有本事也不行。 记者团:那大学生,尤其是大一学生该怎么做?
杨叔子:大学生还真要听这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一些规定的东西,然后逐步感谢学校,逐步独立生活。
但大学是学基础知识的,学不到就业。所以就业时无所谓对口不对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在巴黎的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宣言:“学生毕业不是要对口,而是要适应。不是要就业,而是要创业。”不是说绝对不管对口,而是学生应该学会去创业。另外,高等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负责任的公民。高素质的表现来自负责任。工作不对口,工资低,是事实,怎么办,就是眼光问题,也是价值取向问题。“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很多人都是在艰难环境中创业。不可能每个人都很顺利,一方面学校要负责任关心学生的就业,另一方面学生也应该去努力创造机会,适应社会。
现在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读大学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不是为了找工作。我有个高等教育学的博士生是武汉理工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陈磊,毕业答辩那天刚好60岁,他图什么?就图个更好的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记者团:现在很多媒体报道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这是个正常的现象吗?
杨叔子: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提高国民的素质,如果把教育和就业等同起来,是不科学的,有人说“受高等教育=就业”,这个观点不全面,并且社会越进步就越不全面。现在有个大学生贬值的现象,我认为这不是坏现象,它至少体现了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在清末民初,中学生就是秀才啊,解放初,高中生就了不起了。现在高中生当工人的很多啊,这绝对不是退步是进步啊。随着社会进步,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大学毛入学率的增长,大学生失业的现象都是有可能的。
但学校对学生的支持跟教育本身的性质不一样,是两个概念,是不能混淆的。高校还应该为了学生学习就业兢兢业业的创造机会,高度关心学生就业问题。为国家更恰当的输送人才,是好事情。
记者团:如今大学生就业“东南飞”现象普遍,您怎么看?
杨叔子:现在很多大学生就业选择“东南飞”,“东南飞”也都是为了国家建设,不能说不对,但是大量的“东南飞”就有问题了,就如去国外,全部回来我也是反对的,那样就在外面断了根。但是大部分出国不回来,就是价值取向问题。因此我感到,大学的教育,跟中小学的教育是一样的。谈到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问题,一个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你是把他培养成社会有高超责任的好公民呢,还是为了目前找个好职业。
中国有句老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就是个人,个人的价值是在完成集体事业中体现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延续下来,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有这个精神。把集体放在前面,不过分强调个人。用现代的话讲就是爱国。这一点是人类良知。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有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生命肯定是个人价值的,爱情是家庭的,自由是国家的民族的。个人的价值在完成集体价值中实现。如果过分强调个人价值,不考虑集体价值,那怎么办,现在出现的大部分问题就是没有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融合在一起。
记者团:您作为人文讲座的发起者,人文讲座是否存在什么问题?
杨叔子:听的人比较多,大学四年一次没去的我也知道有。不去听讲座吃亏的只能是学生自己。有一位毕业生,应聘到浙江一家高科技企业,复试成绩很好,知识面很宽,他把原因归结为人文讲座听得多,在校期间500多场讲座他听了400场。我不是说为了找工作这个原因让你们去听,只是告诉同学们不要太近视了,目前对我有用的,我去听去学,没用的就不理不睬了。其实,无形的东西才是最有用的。
这些不去人文讲座的同学,我认为除了不求上进外,眼界还是比较窄的。他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人文讲座是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没有充分利用,使自己生活更加靓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错,没有科学技术也就没有今天。没有金属的发现,就没有农业革命,没有蒸汽机的发明,就没有工业革命,没有电磁现象的发现,不可能有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是个硬碰硬的世界。但是谁发现,谁发明,人!人靠什么支持,精神!老子有一句话:“有之为利,无之为用”,“有”可以理解为科学技术。
现在我的博士还必须背诵《老子》、《论语》,很多人问有什么用?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些知识终究是有用的,因为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生活的。什么有用?只看有用,太近视。
(记者团 田臻宸 龚亭宇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