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和气气做人 踏踏实实做事:访史铁林教授
发布时间:2004.10.16

来源:教科院 编辑:编辑 张杨 浏览次数:

           和和气气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访机械学院副院长史铁林教授
 
                   
访谈背景:
一、 访谈时间:2004年9月22日上午10:30---11:30

二、 访谈地点:东8楼411(史教授办公室)

三、 访谈方式:笔录

四、 被访谈人简介:史铁林教授,内蒙古集宁市人,工学博士,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学院副院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动态信号分析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故障诊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振动工程学报》等杂志的编委。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将,光华科技进步奖,“国氏”博士后奖,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

    敲响史教授办公室的门时,听到了很有礼貌的一声“请进”,当我推门而入时,便看到了史教授----比起我从网上看到的照片,他显得更加年轻------一幅厚重的镜片让我觉得他应该是一个治学很严谨且十分严肃的人(这与我对于从蒙古草原上走出来的豪爽风趣的北方汉子的想象有点不一样),再加上我是个彻头彻尾的文科生,对于理工一窍不通,而且还是第一次做这样正式的访谈,心里不由忐忑起来。但既然来了就得硬着头皮上了。我很礼貌地作了一个开场白:“史教授,您好,我就是教科院的金自如,很抱歉占用您的时间,给您添麻烦了。”可能是先有电话与电子邮件的铺垫,进入现场还是很顺利的。一开始交谈,我的紧张感便慢慢消除了:史教授其实是一个很平易近人的人。

    首先,我问了史教授的简单成长经历,他与许多学者有着相似的经历---受的是连续教育:81年至88年在西安交大读了本科和硕士,紧接着考上了华工的博士,88—91年师从于杨叔子院士,在随后的两年里又在华工电工系博士流动站工作两年,从94年留校工作至今。

    史教授于94年刚参加工作便被评上了副教授, 96年便被评为正教授,在当时是年龄最小的教授之一。他曾获得了许多奖项,再加上令人瞩目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八五”国防科技预研项目等在内的20多项科研课题的承担,已经有许多光环围绕在只有40岁的他的头顶。当我问及他成功的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时,他说:“这个不太好说,应该是多方面的因素。”他提到了在学校所受的训练,提到了他善于与人共事的性格,提到了和谐的具有团队精神的学术氛围,还谈到了许多其他的方面,我回来整理了访谈笔录后初步归纳了一下,认为史教授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这与他和和气气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风格是分不开的。

                         和和气气做人----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问及史教授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时,他说到:“我不在乎钱之类的东西,象我们所在的团队,拿他们的话说,就是实行的‘共产主义’(笑)”。当我要求他用一些词来概括他的性格时,他说,“我应该说是一个随和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用他的话来说,他对学生“从不拿架子,从不对他们发火。”这时他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在他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比较年轻,带的学生往往实际年龄比他还大,他就常常觉得他们之间不是师生关系,而是同学关系,是在“共同学习”,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现在,他说他从不以教师的身份自居而高高在上的对待学生,他仍当学生是“共同学习者”。二是手提电脑应该算是贵重的东西,在90年代初更是,那时花了史教授30000元(在当时的确不能说是一笔小数目呢)的手提电脑让他的一个学生给掉到地上,摔坏了。按一般人来说,生气也是很正常的反应,但史教授并没有发火,还说:“其实他摔坏了电脑,心里也很不好受啊,我还说他干什么呢?”他这么说时脸上露出的是坦诚的笑,我相信他所说的,因为我在访谈过程中,几次有人敲门进来,估计是他的学生来交什么文稿,我亲眼见他的态度极为和蔼,极为负责,给人感觉是在跟朋友交谈,让人感到亲切而又放心。“作为一名教师,我非常能体味学生的难处,我也是从学生开始一步步走过来的,也吃过苦头,所以我会尽可能地给我的学生创造条件,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让他们至少不会太为难吧。(笑)”能这样就象同辈朋友一样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的教师,怎么会得不到学生的感激与敬爱呢?

    作为一名同事,还是用他的话来说,“就我这个人的性格来说,我共事能力比较强,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对于从事工程技术的人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有好多事一个人是做不来的啊,需要找人合作。我与教师及学生的关系就都处得很好。另外,我觉得我们院系的学术氛围很难得,大家都很团结,从不为什么名啊利啊什么的争吵,大家都觉得无论是谁,只要将事干好了,就是大家的骄傲,虽然不排除有些人心理会有些这样那样的想法,这个我不敢保证,但大家都觉得现在这么办很好,所以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做事心情也很舒畅。”在他说这些话的时候,我看不出一丝矫情,“境由心造”,或许他所处的工作环境确实有他说的那么好,但是他能这样以为,与他的与世无争,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是分不开的。看得出来,他是和和气气做人的,不会为一些名利之争而伤同事和气,还是他说的:同事在“工作上是朋友,工作后也是朋友”。是啊,谁还能拒绝与始终将自己当朋友的同事合作呢?

    史教授也曾是个学生。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史教授多次不由自主深情地提起他的导师杨叔子院士。在一开始介绍他的求学过程时,他就提到师从杨叔子院士,使他得到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和“学术氛围”。当回答哪个阶段对他的成长影响最大时,他比较了他在西安交大和华工这两所名校的不同风格的训练方式,又提到,“在华工时,杨叔子老师很能‘放手’,他会让学生承担很重要的科研工作,这对于我的责任心和组织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后来的谈话中也有意无意中提起“杨老师也经常带我参加各种全国性学术会议并作大会报告,往往是他作一部分,我作一部分。”从他的言语中,不难听出一位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与深情,但是,从另一角度上讲,史教授之所以能得到老师的青睐,除了他的做事能力外,不是也与他做人的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吗?在回答外界帮助对于成长是否重要时,史教授认为外界条件不是最重要的,虽然是必要的(做实验总需要场地需要设备需要材料啊),但他特别提到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是很重要的。(这时他问我,我听说现在的学生之间交流很少是吧?我点头表示同意)我们那时就经常在各个寝室之间串来串去的,那时的资料都是互相借来借去的,一个人收集的总不是那么全啊,同学间的相互帮助与合作是很重要的。”同学辛辛苦苦收集来的资料为什么那么心甘情愿就与你“分享”啊,我想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那样高的境界,关键在于史教授的为人,因为他平时的“随和”,所以同学们都愿意与他接近,愿意与他交流,愿意与他互相帮助。 

    一个人会在不同的时候扮演不同的角色,甚至会在同一时间扮演不同的角色。史教授也是一样,但无论当他是教师还是同事,无论他是学生还是同学,他都是以一个合作者,一个朋友的身份出现的。他的宽以待人,他的和气处世,让他始终处在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而这种人际关系,从某种程度上又保证了他在事业上的辉煌与成功。无怪乎在我问他是否同意“性格决定命运”这一命题时,他感触颇深地点头:“我同意这句话,一个人的性格确实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成长。” 

                          踏踏实实做事----优良的学术作风
 
    史教授无疑是个学者,并且是一个杰出的青年学者,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一部,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机械工业部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三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还先后获得“国氏”博士后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青年科技成就奖等容誉称号。做学问做到硕果累累的他,体会最深的是什么呢?我不由好奇。我以为这该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史教授几乎是不加思索地回答了两个字-----“认真”,他顿了一下又解释说:“就是要舍得花功夫,我认为象我们做工程、搞技术的可能跟你们文科的不一样,可以说,对我们而言灵性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踏踏实实肯干,就可以做出一点事来。象爱因斯坦发明灯泡,不见得就是靠灵感,不就是一种种的材料的试么?可能区别在于,他试了三千多种,找到了,而其他的人只试到一两千种就放弃了。”可能我一直是个文科生,对于理工科研究的特点不是很了解,乍一听到这番话心中不由暗暗吃惊,不由得下意识地扫视了一下他办公桌上以及书柜里和书柜顶上堆积如山的书籍与资料:就这么简单?

    当我回来整理了访谈记录后,再仔细回味这一段话时,才体悟到是我想得太简单了,其实踏踏实实做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而史教授就是认真的将这个“方针”贯彻到了他的每个人生轨迹中的,而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他也是以这样一种朴素而务实的态度克服的。

    史教授在西安交大的时候,“是比较不顺的”。没有课题,没有经费,导师年纪比较大,很多事情跑起来也不太方便。“我便只有自已带着导师的名片到下面的工厂里去找项目,有一次已经快拿到了,但最终那家工厂给了别人,因为别人有一套已经成熟的设计方案。虽然不成功,但我从这个过程中还是受到了十分有益的磨炼。那时,我的课题也只能自选,选好了给导师看,他觉得合适自己就开始做。”在介绍自己求学经历时,史教授提到过西安交大有一个特点是独立性较合作性更强,所以要求工作做得很细致,比如说如何去申请一个项目,很多细节的东西都需要自己亲力亲为,所以说对于没有经验的他来讲,应该说西安交大环境是种形式的锻炼,凭着自己踏踏实实做事的认真劲,硬是取得较好的成绩,他带着欣慰的笑容告诉我:“我在硕士期间发表了六篇文章,三篇英文的,三篇中文的,其中三篇英文的还是同一个刊物,发过一篇后,就是他们约的稿了。这在当时还是不容易的(笔者按:其实在现在也是不容易的,尤其是英文论文)”。

    当我最后问及如果让他给正在或将要从事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的人以忠告,他会说些什么时,他稍微犹豫了一下,便答道:“要有吃苦的准备。要想在高校中站稳脚跟,必须要有吃苦的准备。现在高校教师推行聘任制是个必然的趋势。比如华工马上就要推行教师聘任制,所以青年教师的压力就会比较大。实际上,还有一个自身素质提高的问题,在国外相当于我们院的工作,可能只要100人或150人,我们现实情况是有300多人,也就是说,相当于两个人或三个人的事一个人在做。但这毕竟是一种趋势,青年教师要想立足于高校,混日子的思想是不能再有的,要肯吃苦,肯踏踏实实做出些实际成绩出来。”从他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到踏踏实实这四个字不只是一个词语,而是一种信念一种习惯一种风格深深渗入到史教授的思想与行动中了。

编后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史教授就是这么和和气气,就连我这个普普通通的与他只有一面之缘的学生,都已经深深体会到了他就象是一个朋友,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感受到了被鼓励被理解被尊重的温暖;作为一个学者,史教授就是这么踏踏实实,从细到粗,从微观到宏观,跨越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迎接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我得承认我是被他这种和和气气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风格所感染了。

    当我试图用自己的笔来追溯史教授身上美丽光环背后的他的踏实厚重的足迹时,我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只是在担心自己的拙笔不能尽言心中所想之余,还想衷心祝愿史教授及象史教授一样可亲可敬的学者与教师一切如意!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