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斯友谊使者沙曼特:乘时代发展之势 扬中斯友谊之帆
发布时间:2022.06.15

来源:国际教育学院 编辑:陶然 浏览次数:

通讯员 李婷婷 熊苒苒


2022年是中国与斯里兰卡建交65周年,也是中斯《米胶协定》签署70周年。自1957年建交以来,中斯两国始终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树立了国家友好相处、互利合作的典范,铸造了中斯民心相通的友谊之船。



33年前,一位名叫沙曼特(英文名:Mario Samantha Fernando)的斯里兰卡的青年,怀揣着对中国的向往,搭乘着这条友谊之船,踏上了中国武汉的土地,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学习,自此开启了他与中国,与武汉,与华中大的不解之缘。毕业后,沙曼特留华工作、创业,他始终深怀赤子之心,在改革开放浪潮里,在时代发展的激流中,扬中斯友谊之帆,劈波斩浪,无畏航行。


今年正值华中大建校70周年,我们特别邀请沙曼特回到母校,共同聆听这位中斯传统友谊的推动者、华中大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中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的人生故事。


《China》,China!


沙曼特在来华中大留学之前,就对中国产生了无限的憧憬,而这份特殊的情感源自于一本叫《China》的杂志。1978年,11岁的沙曼特在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里发现了这本介绍中国文化、历史和艺术的杂志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它的忠实读者。“这个杂志我是每个月都要拿到的。”沙曼特回忆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China》陪伴着沙曼特从懵懂孩童到翩翩少年,带领他在文字和图片中游历中国的大好河山和无限风光,“到中国去!到中国留学!”的念头自然而然地在他心中生根发芽。1988年,沙曼特在斯里兰卡参加了中国招收来华留学生的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顺利获得来华留学的资格。在北京学习了一年的汉语后,他在1989年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踏入华中理工大学的校门。


15A79

沙曼特的学生证(1989-1993)


一提起当年在华中大学习和生活的故事,沙曼特仿佛开启了时间胶囊一般,尘封在他心底的记忆只用掸一掸表面的灰尘就还是那样鲜活和明亮。再次回到华中大,这个校园还是如同他记忆中的那样,“枝繁叶茂、绿荫如盖,是一所漂亮的森林大学”,老师和同学们也如当年一样友好而充满朝气,最大的变化是校园面积更大了,高楼更多了,基础设施更现代化了。因为在旅程中感染了水痘,沙曼特在华中大的第一站不是学生宿舍,也不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而是在校医院住院治疗。故地重游,当年的住院部旁边已建起校医院新门诊大楼和精密重力测量科学中心大楼,校医院对面他常常采购食物的集贸市场已焕然一新,这些变化让沙曼特对母校的快速发展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


在华中大最初的生活,除了感染水痘,沙曼特还要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专业课学习的困难,好在当时老师和同胞们每天都悉心照顾他,这让初来乍到的沙曼特感到无比安心。在水痘痊愈后,他便全身心投入到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学习中,计算机专业课程难度大,用非母语的中文学习计算机专业更是难上加难,沙曼特当时也经历了一段“听不懂”的艰难时期。为了尽快跟上班上中国同学的进度,沙曼特抓住一切机会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和专业水平,计算机学院同学们都十分友好,很愿意同他一起交流学习,老师们也经常给他补课。在这样的过程中,沙曼特很快克服了种种困难,还和同学们结下如同兄弟姐妹般的感情,真正融入到了华中大大家庭中。现在,沙曼特的微信好友里有120多个当年一起学习的同学,只要有机会他就积极参加武汉和深圳的校友聚会。他说:“在华工学习的四年里,我天天都在这里,学校对我来说就像家一样。”


这种如同家一般的温馨氛围,也离不开留学生办公室对他关怀备至的老师们。当年的留学生人数少,留学生办公室就直接设立在了留学生公寓的一楼,办公室的老师们可以说和这群“洋”孩子生活在了一起。虽然已经毕业多年,沙曼特与当时留学办公室的老师仍然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些年只要有机会回武汉,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和老师们见上一面。这次,沙曼特在学校图书馆门口再次见到了当年负责留学生事务的王家骥老师,一见面师生二人便深情地拥抱,回忆起当年的事,像打开了话匣子一样,有说不完的故事。


他们回忆,当年沙曼特通过录音机学了不少中文歌,在1991年“十堰杯”外国人唱中国歌曲电视邀请赛中,他声情并茂地演唱了《外面的世界》,荣获三等奖。


7216F

沙曼特1991年参加“十堰杯”外国人唱中国歌曲电视邀请赛的获奖证书


华中大承载了沙曼特人生最美的年华,和数不清的美好回忆。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实验室里奋力敲击键盘,在图书馆自习,周末和朋友一起在东湖边上骑行,一起吃武汉的武昌鱼、热干面、豆腐丝儿,一起听着录音机里的歌曲……这些回忆仿佛一颗颗珍珠,串在他的人生轨迹线上,熠熠闪光。


2CFE4

沙曼特参加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系89级毕业25周年聚会


7B389

沙曼特与王家骥老师2022年在图书馆门口合影


4E393

沙曼特2019年与留学生办公室老师合影


乘风扬帆,盈车嘉穗


90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春风吹遍全国,也吹动了沙曼特的心。1993年,沙曼特毕业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深圳发展势头迅猛,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南下到深圳、香港等地工作。起初,沙曼特在香港工作,在深圳居住,每天辗转两地。回忆起这段两地奔波的日子,他说:“当时的深圳虽然处处可见三两层的楼房,也有一些商业街,但交通状况很糟糕,路面仍然在修建中,处处都是泥巴路。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后,深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快地发展起来,短短几年内便高楼林立,交通纵横。”


1997年,他与一位中国姑娘结婚,组建了幸福的家庭,并选择定居深圳。随着深圳经济的发展,他瞄准互联网发展的势头,辞掉了之前在香港的工作,开始在深圳创业。创业初期,沙曼特也遇到了种种困难,但就像他当初刚来到华中大战胜各种挑战一样,他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节奏,并凭借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使公司步入正轨,现在他的公司已发展到了一定规模。


虽然事业上已经小有成就,但沙曼特的内心深处总觉得自己还有些未完成的事。回想这一路走来,他觉得自己十分幸运,不仅见证并参与了中斯友谊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还在华中大收获了专业知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温暖的亲情友情。沙曼特决定,只要有机会,一定要做些什么来回馈这份幸运。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武汉,处于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华中大是当时全国投入床位和医护人员最多的高校,全球华中大人的心都牵挂着武汉和母校,沙曼特也是如此,他当即通过华中大教育发展基金会向母校捐赠两万元。他说:“读一所大学,爱一座城市。” 沙曼特的捐赠,表达了他对母校的拳拳之情和感恩之心,也映照出了华中大人风雨同舟、攻克时难的使命担当。


41953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2022年又是对于中斯友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作为一个在中国接受了高等教育,生活多年的斯里兰卡人,沙曼特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用自己的方式弘扬中斯传统友谊,促进两国合作发展。他不辞辛苦筹建了中斯交流协会,并将总部设在中国深圳和斯里兰卡科伦坡,他希望通过多种渠道,为中斯两国创造更多交流沟通的机会。


敢于竞争,善于转化,是华中大人独有的精神。沙曼特以“敢于竞争”的豪气在改革开放的浪潮里成就了一番事业,以“善于转化”的智慧反哺母校、回馈社会。


归来仍是少年


2022年5月26日,再一次走进华中大校园的沙曼特,思绪不禁回到从前,记忆穿越过往,时光倒流三十年,他仿佛还是当年那个提着行囊刚刚走进华中理工大学校门的少年。沙曼特毕业时在青年园种下的小树苗,已长成了挺拔的小树,而他也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成熟稳重的中年人,他和这棵树一样,在华中大的土壤里吸收养分,茁壮成长。


在国际教育学院,陈建国副校长、学院领导和老师们亲切接待了沙曼特,学院党总支书记马荣向他详细介绍了学院的发展情况和取得的成绩。陈建国副校长代表学校对沙曼特返校表示欢迎,并赠送70周年校庆纪念品。


当天下午,沙曼特受邀参加了国际教育学院举办的“中外学生校史及中华文化知识竞赛”。作为特邀嘉宾,他在致辞中勉励学弟学妹们努力学习汉语,挖掘中华文化的宝库。在学习期间,一起要走出舒适圈,多和中国学生交流学习,积极参加汉语歌唱比赛、汉字听写大赛等活动,这些对于学习汉语、结交朋友、了解中国有很大的帮助。他也鼓励留学生们去参加实习实践,因为在工作中既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也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工作环境。


沙曼特的返校之行在学弟学妹们的精彩比赛中结束了。在华中大70周年校庆之际,他真诚祝愿:“华中科技大学,我的母校!70周年生日快乐!”


117C9

陈建国副校长向沙曼特赠送校庆纪念品


55E4C

沙曼特参与活动的大合影


32D61

沙曼特和他曾经种下的树


沙曼特是中斯传统友谊的推动者,是华中大国际教育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作为中斯传统友谊的推动者,他勇立时代发展的潮头,积极支持“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用自己的方式扬中斯友谊之帆;作为华中大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他见证了华中大发展之路,他饮水思源,始终牵挂着母校的发展,在中斯友谊之船上高举华中大精神的旗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他抓住了时代所给予的机遇,审时度势,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实现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今年是华中大建校70周年,也是华中大开展来华留学教育60周年。1962年,学校招收第一批国际学生来校学习,六十年来,已经为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各类留学生逾6000人,其中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工程技术人员、著名医学专家、政府管理人员或所在国驻华外交官员,他们成为了中国和世界沟通的桥梁,成为了“一带一路”上的追梦人和建设者。七十载砥砺奋进,弦歌不辍,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华中大始终与共和国同行、与新时代共进,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向世界有力地展现新中国高等教育的风貌。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