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团 杨琨 摄
新闻网讯(记者团 见习记者 赖绪鹏)12月21日,华中科技大学第2216期人文讲座在东九楼C103教室如期举行。著名的昆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教授王振义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走向讲台。他的头发花白但身姿挺拔,格外有艺术气息,与同学们分享美的语汇——昆曲小生艺术的魅力。
“我82年考入北方昆曲剧院,88年毕业进入北方昆曲剧院,08年进入中国戏剧学院任教至今,昆曲的起源和发展也可以说是我的戏曲生涯。那就从昆曲的起源和发展讲起吧。”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乾隆年末,梁辰渔《浣纱记》标志昆曲由“曲”到“剧”的转变。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升的《长生殿》成了昆曲鼎盛的标志,同时昆曲流入各地,形成带有地方特色的各种昆曲。清中叶“花雅之争”和“徽班进京”造成了昆曲的衰落,之后士大夫阶层的昆曲流入了河北。
昆曲文词儒雅、唱腔婉转、表演细腻、舞蹈飘逸,鼎盛时期在戏曲的表演、音乐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昆曲音乐分为婉转悠长的南曲和跌宕豪爽的北曲,虽然因为地域分有南昆北昆,但南曲北曲是每一段南昆北昆都包含的。而昆曲表演的最大特点是抒情性强,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王振义的作品《牡丹亭拾画「千秋岁」》中唱腔的响起,南曲声调悠扬,婉转动人。随后播放的《西厢记惊艳「后庭花」》北曲跌宕豪爽,让现场观众对昆曲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当时演《西厢记惊艳「后庭花」》的舞台是玻璃的,而我们演剧的绣鞋不仅是厚底,你们能猜到这个底是什么材质吗?——是一层一层的纸压起来的,所以在这个舞台上特别滑,我每次演出都要提前去踩踩每一块玻璃,做好演出万无一失的准备,这是你们观众看不到的,却是我们演员要做的功课。”
有些遗憾,昆曲剧院和从事昆曲表演的演员很“稀有”,全国只有八大昆曲剧院:北京北方昆曲剧院(长江以北唯一的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南京江苏省昆剧团、苏州昆剧团、昆山当代昆剧团、杭州的浙江省昆剧团、温州永嘉昆剧团和湖南郴州昆剧团,原来讲从事昆曲表演的八百名演员都是八百壮士。
一名小生一生都是秀气。昆曲分为生旦净丑,其中小生行当又分为官生、巾生和雉尾生,大多是漂亮的小伙扮演。由18、9岁演员扮演的巾生身份大多是秀才,有一定文化修养但又没走上仕途;官生顾名思义即当官的书生;雉尾生多扮演青年能武的角色,要求嗓音刚劲,又须能开打,善要翎。昆曲小生的身段包括指、手、脚,王振义在C103现场以教室的门为道具再现了一段“开门进房”桥段,或从容、或惊慌、或害怕,指、手、脚都极其惟妙惟肖。
近来因为身体原因,嗓子状态不好,但王振义仍坚持在结束前给大家来一段。“最近声音沙哑,唱呲了你们可别笑。”范儿起、声出,一段南曲婉转悠长,久久回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