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从昨日世界看今朝中华
发布时间:2016.11.23

来源:记者团 编辑:苑嘉轩 付振宇 浏览次数:

■记者团 张歌


当前中国有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如今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二。比较欧洲的强盛历史,这些国家、地区的崛起都与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其中规律正是需要探讨和研究的。11月22日,在东九楼的C103,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的张华教授便从多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分析了“欧洲兴盛前的中国与世界”,通过回顾历史,看今天的世界与中国。


  (记者团 马金瑞 摄)

  

勃兴前的几处兴盛


欧洲在20世纪拥有着全球最大的话语权,它的兴盛并非突然,追寻其预兆大致可归纳为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英法的国家君主制、荷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捷克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以及西葡两国的海外殖民。在此之前,世界是怎样的? 与欧洲的兴盛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张华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大家一一讲述。


阿兹克特文明和印加文明蓬勃发展的美洲,美洲人发展建筑技术,在土地上深耕细作,灌溉系统纵横交错。同时期,明代的中国更是一派无与伦比的兴盛景象,张华介绍说:“在唐代,长安的国际化程度远远高于今天的西安,当时长安城有十多万外国人,占长安城总人口的12%,而今天可能达不到十几万人。明代初年的中国无论从农业工业的生产技术、商业的兴旺、城市的人口和生活水平、文化的精致、军事力量,都是居全世界第一。”历史上中国的繁华景象与今日追寻复兴之路上的努力,引发了同学们深入的思考。


星星变革之火


大约同时期的几千年间,世界各处都燃烧着变化、更替的火种,酝酿着一场全新的变革。


东亚地区,李朝时代的朝鲜设置集贤殿、成均馆,并由世宗创立文字;陈朝的越南在被推翻的压力下反抗,脱离明朝独立一方;日本结束南北分裂,与中国、朝鲜进行贸易;中亚地区,波斯文化在与突厥文化的融合中兴起。


中世纪末期的欧洲,东欧西欧的裂痕依旧很深,基督教文化占主导地位,王权逐渐超过神权,部分国家进入君主制时代,商品经济、城镇与市民、大学等标志新时代的事物逐渐兴起,整个欧洲地区都在积蓄力量,似乎飞跃发展即可就能实现。


   老子、孔子的思想与晚于他们没多久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有着极其惊人的相似。张华觉得这与人的共同性质有关,尽管没有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性交往,但只要是人,在某个时期,它在精神上是非常相通的,不需要借助某种物理的介质。”


中华文化的过去与未来


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张华介绍了比较文学发展历程的几个不同阶段,从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到文化研究阶段,即便在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后,比较文学仍是以欧洲为话语中心。而这几年中国人的声音在比较文学界越来越强大,今年维也纳召开的国际比文学学会上诞生了第一位中国主席。


有同学问到:“在全球化带来的新文化冲突中,传统文化的未来在哪?” 张华回答说:“我们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时那些糟粕的文化对传播形成很大的阻碍,应该抛弃哪些、留下哪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应该留下的,我们就应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比如有一批学者就在做着将儒家转化为儒教的工作,儒家具有洗净人们心灵的作用,有非常多的宗教元素在其中。在今天世界宗教对话的语境下,儒家如果是一个宗教的成份,那么我们在对话中就更有话语权。国际交往需要什么,我们就选取什么,在民族文化当中找到走向世界的抓手。”


幼发拉底文明与底格里斯文明现今已不存在,埃及文明与以前大有不同,古老的印度文明也在欧洲殖民后失去了原貌,只有具有包容性的“和”文化——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反复查看历史是为了对今天的文化复兴充满自信,反思昨日的世界,期待今朝的中华。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