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团 郭哲良 摄
■记者团 尤思迪
“我一般习惯将昆曲称为昆剧,因为不单有音有调,更有情节在其中。”在著名昆曲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王若皓眼里,昆曲在文学上有着其他剧种无法媲美的极高造诣。5月11日晚,王若皓与华中大学子一同探讨了昆曲曲牌的魅力。
王若皓首先介绍了一些昆曲曲牌的基本构成和基础知识,填补了同学们的专业空白。“俗话说,京剧唱腔,昆剧唱字。”王若皓说文解字,与观众一起探讨剧中最精彩的几个部分。“昆剧的剧作,不是单纯的编剧,而是要建立一种曲的思维,加入音乐感。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板,要拿捏得好。”
对子模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特色,也是闪光之处。“不过在昆剧中,要写好对子简直太难了。”王若皓不禁感叹,对子的形式之多变、技巧之困难令人咋舌。“逢双对、合璧对、鼎足对、联珠对等等样式。就如联珠对,不仅要连续对偶、多句相对,还要做到情绪层层渐入,就像‘自别后遥山隐隐,更哪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絮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一句,一共三对,如剥笋一般,对笔者是极大的考验。”他如是说。
昆曲最有魅力的,是其引子,讲究“由引子,定场诗,自报家门说开去”。这也体现了中西方戏剧在结构上的本质区别。王若皓通过对比分析说到:“西方剧就好似迷宫,永远猜不出最后要发生什么。而昆剧以开始就将头、尾告诉了看客,看的是过程,怎样一步步走向已知的终点。而引子就起到了一个定调子的重要作用。”
紧接着,王若皓播放了一段著名昆曲《十五贯》的引子。老生铿锵有力的唱词彰显了主人公况钟刚正不阿的浩气,让看过无数遍的王若皓还是不由得赞叹连连:“引子在角色定位、全局定性上的作用太重要了。该怎么唱、怎么演,是昆曲演员的一块试金石。”
昆曲在巧法上也有很多独具匠心的设计。王若皓举例介绍:“像著名剧目《道觋》就借助了类比千字文的手法,将人生如戏的生活味道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他还打趣说,这种巧法我们是写不出来了,只有汤显祖老师可以。
在讲座末尾,王若皓总结了昆曲在我国古代戏剧中的独特地位——戏曲百花园中最具文化品味的一种。他认为昆曲不仅在思想上最具人文色彩,而且在品格上最为灵性,形态上最为婉约,滋养除了上百种地方戏中,是当之无愧的百戏之母。“现在昆剧的发展,由于没有了古文的那个氛围,无法再有以前的盛况。但只要有人保持兴趣,勤学苦练,还是能将这宝贵的文化传承下去。”王若皓号召大家关注这门优秀剧种,让文化精髓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