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团 见习记者 肖姿)10月21日晚,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颀在主校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进行了以“如何做一个科学家”为主题的我校第262期“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欧阳颀教授通过讲述自我成长的经历,向在场的同学们展示了他的研究成果,阐释了要成为科学家理应具备的素养,并对新一代的学子们提出了治学方面的期望。
欧阳颀一开讲便概述了对科学的界定:“科学是一些论断的集合,是自洽的,即自然规律和逻辑推理相符合且能反映自然规律的论断。”这个定义里面存在着基本假设的关系,首先是假设自然遵从规律,在科学家的假设里至少有一部分自然现象是存在规律的;其次假设出的论断要符合自洽的条件。
谈及科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时,欧阳颀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数学与科学的关系,数学追求的是内部的自洽而不要求反映自身的规律,数学家力求建立一个完全自洽的逻辑系统,但是这个系统目前为止难以建立。另一个是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欧阳颀把它们分成了两个维度:“作为艺术家,他们在心里可以有两种相矛盾的思想并认为它们都是对的或都是错的。但科学家不行,科学家不能让两个矛盾体存在在同一个逻辑系统里。科学家没有艺术家的自由度。”
随后,欧阳颀告诉在座的同学们要成为科学家首先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欧阳颀教授举例道:“比如在月夜里孩子和父母一起散步,孩子会问月亮为什么跟着人走。父母可能不知道,但科学家一定要刨根问底。” 欧阳颀认为,科学家需要探索未知的东西,和全世界残酷的学者进行激烈的竞争,要承受如此大的压力,首先必须具备的就是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才会愿意去投入钻研,才愿意对一个问题问到底。
欧阳颀强调要成为科学家要有广泛的兴趣。“好读书,不求甚解。”学生除了对自己本专业的功课下功夫以外,还需要广泛涉猎其他专业领域。欧阳教授把科学形象地比喻为了一个球:“我们大多数人现在都是专心于球上的一个点。不要只看一个点,我们要把整个球都看一看。”这是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的必要条件。想要涉足科学,必须要以兴趣为驱动,不以名利为驱动;要以问题为驱动,不以观点为驱动。保持科学趣味,才能做出高质量的科学成果。
欧阳教授展示了自己四十多年来经图灵的案例启发进行的生物、化学、物理交叉研究的一系列成果,包括在非线性动力学实验研究中首次发现二维图灵斑图,证实了图灵在1952年提出的斑图形成机制,发现螺旋波失稳现象等。在对癌症的治疗效果及对心血管病病发现状的研究中采用生物问题物理模型化,也是欧阳颀教授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学者的探索重要成果。
2014级电气学院的李同学特意到图书馆听欧阳颀教授的讲座,他谈道:“欧阳院士所讲他多年从事的科研都是围绕大二时他关于一个定理的思考所展开,我被欧阳院士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精神所感动。对自己而言,以后应该也要戒骄戒躁,扎实的进行学习,为兴趣而学。”
最后,欧阳院士从科学发展历史着手,向大家解读了当前的科学发展趋势,为华中大学子指明了当代科学研究方向:“合成生物学主要的观点,就是用理性设计的方法来创造或改造生命体,从理性设计的角度出发来重新搭建生物。都说21世纪是一个生物世纪,要设计生物材料,使用生物医药,制作生物武器……要做这些要定量,要做这些就要用理性设计的原则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