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团 尤思迪
“文学的核心是什么?应当是矛盾与冲突。”在康德研究上卓有成就的邓晓芒教授,此次将哲学的视角聚焦在文学创作领域。3月9日晚,西五教学楼,邓晓芒与大家分享了“文学冲突的四大主题”。
现实与现实:构筑宏大史诗
在文学的四大冲突中,最基本的是现实与现实的矛盾。“人在现实中经历着各式各样的冲突,这些冲突构成了生活,也自然而然地孕育了文学,”将文学的本源归结于生活后,邓晓芒清晰地阐释了其间的现实冲突:“最初的文学本就是对生活的写照与描绘,作家在记录着所见所闻时,也将生活中的冲突复刻在了字里行间。”
“此类冲突,在史诗文学中有最为突出的表现,”邓晓芒以《荷马史诗》为例,说明早期文学时代主要是勾勒出一般世界情况,各种情节、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最为典型的莫过于特洛伊战争,从头至尾的经过十分详尽。这种文学作品的故事性,深刻反映出一般世界的矛盾冲突,但会一般性地忽视对人物性格、情感的深入描写”
将目光放回中国古代文学,邓晓芒指出:“中国人对待历史有很强的政治目的,很早就失去了诗的兴趣,因而中国是一个没有史诗的国家。”不过邓补充道,狭义的中国只是汉民族,从广义上看,少数民族不乏伟大的史诗作品。“像藏族人民,就构建了庞大的史诗体系,成为历史记录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现实与心灵:咏叹世态悲情
许多学者称,中国古代文学是种早熟的人文产物。对此邓晓芒附上相似的看法:“中国文学的强项在于抒情,即现实与心灵的冲突。这是文学冲突发展的第二阶段。”
“抒情诗词始终是古代文学的主流,且有很高成就。比如《诗经》,现在看来依旧有较高的文艺水平。”邓晓芒将抒情的本质解释为情景关系,表现为内在心灵与外在现实之间的渗透融合。“在面对自然世界时,诗歌中的情景相互和谐,将矛盾压制在最温和的层次;而笔锋一旦转向现实社会,诗人总是愤愤不平的。”
古代诗歌的情景冲突,其文化根源在于儒家思想的忧患意识。“怀才不遇,忧国忧民,这些最核心的情感矛盾实际上逃不开儒学礼教的框架,”邓晓芒进一步解释道:“即使佛教、老庄这种看似超脱物我的情感,实际上仍旧充满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越是超然,背后隐藏的冲突就越剧烈,陶渊明就是最典型的一例。”
“西方文学在现实与心灵的冲突上,主要用悲剧题材加以表现。”邓晓芒强调,那个时代的悲剧主流为命运悲剧,将历史作为表现人物性格的工具,用人物与命运的抗争强化矛盾冲突。
心灵与心灵:成就红楼一梦
邓晓芒沿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梳理到明清时发现,中国一向忽视心灵的相互冲突,而从《红楼梦》开始,作家才将笔墨放于此。“这也是我所认为的,《红楼梦》最重要的贡献。”
“《红楼梦》从选题开始就颇费心思,”邓晓芒给予了宏观性的评价,“故事安排在大富大贵之地,少男少女之间,现实的优渥无虑使其矛盾被降到最低,从而更加自由地展现心灵间的互动与冲突,在空、色、情间相互反转。”
《红楼梦》在表现心灵冲突方面,可谓是做到了完全的纯粹。“作者在第一章便指明了,这个故事与政治、朝代毫无干系,即使换一个时空依旧可以发生。在过滤掉现实的淤泥后,所有的人物心灵都纯粹到冰清玉洁,这也是该书在人物心灵冲突的塑造上空前绝后的重要原因。”
同样在十九世纪,西方在人道主义的熏陶下,也产生了心灵与心灵冲突的文学作品。“心灵冲突表现在了伦理冲突上,在道德标准被模糊化后,不再有绝对的善恶、好坏的评判。因此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在不同的尺度间,激烈地碰撞着。”邓晓芒从西方文学进行说明。
心灵与自身:反思与忏悔
“通过对人性的拷问和反思,寻找前方的路。这是现代派文学致力于挖掘的东西。”邓晓芒看来,反思、忏悔是心灵与人性自身冲突最明显的表现。这种表现古已有之,但其中多数是命运使然而非自身的意识行为,因此只是隐含着这种冲突。
“对人性的拷问,卡夫卡是西方的代表。而在中国文学中,则是以鲁迅作为开端。”邓晓芒先后对东西方分别进行了介绍。“一方面自我审视,另一方面不能抹灭冒险和突围的冲动,这是人类心灵永恒的矛盾。以笔为矛,在近乎绝望的心灵拷问后开始斗争,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如此深刻地反思人性的冲突。”当代中国作家中,残雪等人继承和发扬了鲁迅的方向,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方面都作出了新的开拓。
(本讲座的内容以《文学冲突的四大主题》为题发表于《中国文学批评》2015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