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团 见习记者 张文卓)3月24日晚,我国著名知识产权专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吴汉东做客我校第2101期人文讲座,就“创新发展与知识产权”这一主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在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是各国间科技、文化和经济三种实力的比拼,”讲座一开始,吴汉东就点明了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意义:“这三大实力在法律层面上就表现为知识产权的数量规模、质量水平、实施效应。”
从知识产权的发展历史开始,吴汉东教授首先介绍其国际发展的态势。他指出,欧美国家是知识产权制度最早的推行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1623年英国颁布的垄断法是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1709年颁布的《安娜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权法。2013年,包括美、英、法、德、日在内的全球文化贸易五大国在全球版权贸易中所占的份额高达65%,其中英国带来165亿美金的文化贸易入超。”吴汉东对此进行了详尽的举例说明。
知识产权概念的形成催生了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成为国际贸易的规则始于19世纪下半叶。那时,强大的欧洲国家与正在成长的并且奉行低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美国之间,曾多次发生知识产权的纠纷。”吴汉东进一步介绍,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全球知识产权竞争,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之间,已经变成超级大国美国与当时正在崛起的日本之间的比拼:美国通过对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制裁日本,以保护本国的知识产权。这种竞争到了现在就发展为美欧日联手向中国就知识产权问题施压。
总结这段历史,吴汉东认为:“知识产权强国总是极力打压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对其的保护是国际经贸体制的标配,贸易战、投资战的背后就是品牌战专利战。中国要走好强国之路,必须用知识产权战略助推创新发展。”
那么在这场知识产权“战争”中,中国的表现如何呢?吴汉东紧接着从三个方面做出了介绍。从综合竞争力来看,在瑞士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4-2015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排名28,优于其余金砖国家。在经济发展力方面,2014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日本的两倍,但人均GDP依然处于全世界70名以外,绿色GDP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为明显。至于科技竞争力,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一,与十年前仅相当于美国专利申请量的1/3相比,进步巨大。但是中国的专利总量、国际专利量依然不敌美日等国。
面对大家最关心的中国知识产权战略,吴汉东最后介绍:“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突破有三。”第一是全球化竞争战略,中国政府和企业要以全球化的思维对知识产权进行全球化的布局,以应对全球化的竞争。其次是产业化发展战略,制定了“中国制造三步走战略”:2025年中国制造要进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中国制造要达到制造强国中等水平,2049年中国制造的整体实力水平要进入制造强国前列。最后是一体化运营战略,即实行以品牌为中心、以专利为对象的一体化运营,确立好以品牌为中心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