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团 付华煜 摄
▇ 记者团 苑嘉轩
11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报告厅,晚上六点三十分,现场已是座无虚席,大家都激动地等待着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勒克莱齐奥先生的到来。晚上七点,勒克莱齐奥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准时入场。
这位穿着牛仔裤,戴着黑框眼镜的就是勒克莱齐奥,当许均教授介绍他已有75岁高龄时,现场发出了阵阵惊叹。勒克莱齐奥7岁就在旅途中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篇小说《漫长的旅途》,23岁出版的《诉讼笔录》轰动法国文坛。许均教授说:“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目光投向他者的文化,他所关注的是边缘的人,他所思考的是人的存在与人性的深处。所以他的作品有着广泛的共鸣”。
作家特有的感怀伤世
勒克莱齐奥的想象与记忆之旅从电影《破碎之花》开始,电影讲述了主人公比尔 莫里寻找曾经出现在他生命中的女人并和女主角生下了一个儿子,后来主人公在旅途中偶然遇到一个流浪的年轻人,他一心认定这就是他走失多年的孩子。年轻人想让比尔·莫里给他一个生活的忠告,比尔▪莫里告诉他:“过去的都过去了,没有什么意义;未来还没有到来,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现在是唯一的真实”。
对此,勒克莱齐奥表示,也许比尔▪莫里是对的,但作为作家难免会感怀伤世。这份感怀之情没有道理也说不清楚,无论是汉语中表述的“悲秋之怀”还是韩语中表述的“逝水余香”都是一种茫然的、起伏不定的、变幻无常的感怀,如流水似秋叶,乃至一不小心就会被人囚禁在没有出口的屋子里。
他还说,其实作家是不应该写回忆录的,因为“从记忆中掘出的一切都面目全非”。普鲁斯特的作品绝不是记忆的练习,而是一种再创造,展现的是布满神经的存在之机;而老舍这位经历满清统治,讲述胡同里的中国的叙述者在《四世同堂》中让一个逝去世界的依稀镜象、情感又在今日浮现,这个世界只因作者的存在而存在。
回忆是写作的源泉
勒克莱齐奥二十来岁的时候曾经在一份文学问卷上作答,“写作30%是个人回忆,20%是文学追忆,10%是纯粹的剽窃,30%是想象。”接着他又说,“而今天,想象的比重已经大大降低,余下的通通是追忆与记忆”。
为何如此?勒克莱齐奥以树喻人,深入浅出地解释道:“人好比树木,衰老是从内心开始的。而最年轻的,哪怕是皱皱巴巴,也始终是外层的树皮。”他还补充,“如同树的汁液,人的生命也在最年轻的部分流动。它流淌于外,在肌肤之下。而文学和艺术的创作体现的正是这种流动的生命,而不是深埋在粗糙发硬的树心里的硬块和结晶”。
谈到是什么让回忆变得如此重要,他说:“衰老不过是表面现象,其实每一度春秋都会为生命揭去一层面纱,让曾经为青葱岁月所掩盖的作品愈发明晰。无论是普鲁斯特还是老舍,都是在拥有他们内心孕育的作品之后才真正开始存在,并且通过写作一点一点展现出自己的所得。倒不是他们渐渐会想起了什么,而是写作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探索内心的国度,又通过文字将其展现出来。”
他还引用了中国诗人的《文赋》来说明“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
童年时代的记忆与想象
“写小说或者写诗,首先必须认清土壤与结构,这就是为什么成年之后才是写作的好时机,因为这项工作本就需要克制与谦卑。”
勒克莱齐奥所出生的家庭既在阅读中接受熏陶,又在迁徙中形成了复杂的过往。孩提时代的勒克莱齐奥就明白了大海对于家庭的重要。在地中海沿岸长大的勒克莱齐奥依稀记得在码头上探险的童年时光,那岸边舶着的许许多多的来自各地的航船,那和哥哥玩耍时混上甲板的回忆,这些对他来说都是远行的召唤,是对于旅行的想象。
旅行的另一种想象来自家族的故事,尤其那位在大革命时期从军的祖先。勒克莱齐奥家族的全部根系都根植在充满秘境毛里求斯岛。他也正是在关于这座岛的记忆中长大的,“有了那些书、地图、各色的贝壳以及一直伴随我逃难的小玩意,我的记忆便在真实与传说的混杂中形成了,这里面还有从祖父和母亲口中听出来的故事。让回忆持续发酵的还有我曾祖父留下的藏书。”那些风格迥异的书极不协调地混在一块,让童年勒克莱齐奥萌生了在文字中旅行的愿望。
作为这次演讲的结束语,勒克莱齐奥引用了陆柬《文赋》里的一句话:“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场上想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在提问环节,在场观众都进行了积极踊跃地发言。在回答如何将梦里怪诞的记忆与写作联系起来的时候,勒克莱齐奥表示:“梦境对我来说并不是非常饱满的创作源泉。因为梦境其实是在一种混乱中进行的,它没法持续到醒来。”他也提到有很多作家以梦为原料进行创作,在文学浪漫主义运动中,庄子的《逍遥游▪庄周梦蝶》 是文学作家对梦境一次非常经典的阐释。
在被问到大学生应怎样追寻自己的幸福的问题时,勒克莱齐奥幽默地引用了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杜青钢教给他的回答,一是读一本好书,二是看一场露天电影,三是亲吻一位少女。“但是我不知道同时做这三件事是否妥当呢?”他笑着说。
记者团 付华煜 摄
相关链接:
勒·克莱齐奥(Jean Marie Gustave Le Clézio),法国著名文学家,出生于1940年,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现今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在1994年法国读者调查中,克莱齐奥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勒·克莱齐奥代表作品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
勒·克莱齐奥曾多次访问中国,与中国文化界保持着长期的交流,并任南京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名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