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团 周轩/摄)
新闻网讯(记者团 张光辉 徐伟龙)9月16日晚,武汉大学教授、俄罗斯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刘再起以“中俄关系:从三次结盟到战略合作”为题在本校人文讲座开讲,娓娓道来两国百余年来的历史纠葛。
在讲座中,刘再起特别提到了武汉与俄罗斯的历史渊源,武汉与俄罗斯的交流在历史上早已十分密切。“早在17世纪,向俄国输送商品的‘万里茶道’起点就在汉口;一五计划时期,苏联对华援助的项目中武汉就占有8席,其中包括武钢、武重、武锅等国有企业。”
随后,刘再起对三次结盟进行了一一回顾。“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俄结盟的起点。”。在他看来,中日海战的失败是晚晴政府与俄罗斯帝国于1896年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又称《中俄密约》)的重要原因。他将这份条约视为中俄第一次结盟的标志。
清政府原本十分乐观地打算通过这一条约“以夷制夷”,但却让沙俄势力顺理成章渗入东北,侵占中国土地,还引起了日本的嫉妒,直接导致了1905年在中国东北打响的日俄战争。“第一次中俄同盟以失败告终。”他说。
中华民国政府在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代表中俄的第二次结盟。他说:“美方对中国以‘维护世界和平’为由施压,要求对俄谈判签订这一条约。”而这一被迫签订的条约和《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一样,都落得个“丧权辱国”的历史骂名。
中共建政后,中苏两大红色政权在铁幕之下抱团取暖。1950年2月14日,中苏共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条约以1945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为基础草拟完成。“这是中俄两国的第三次结盟。”刘再起说。此后,苏共提供大量技术物资帮助新生的中共政权打稳国家基建。“60年代后,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这一条约也就名存实亡了。”
讲座临近尾声时刘再起总结道:“历史证明中俄结盟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他认为中俄之间需要继续深化战略伙伴关系,不能重蹈结盟的历史覆辙。
整场讲座中,刘再起经常在流畅的俄语和标准的湖南话中转换,惟妙惟肖地模仿历史人物,不时引得在场学生捧腹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