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克利青 :诺奖从来不是计划出来的
发布时间:2013.05.10

来源:记者团 编辑:刘棉 见习编辑 刘秀林 浏览次数:

        

    新闻网讯(记者团 闵权 甘海莹 通讯员 陈童节)“诺贝尔奖往往不是计划之中的,你要能抓住那些意外的现象,找到新的方法。”5月6日,应物理学院邀请,德国物理学家冯·克利青教授做客我校,分享了自己在物理强磁场领域的科研历程及科研路上的心得体会。

    这是冯·克利青第三次来我校,距离2006年第一次来访,已七年之隔,他感慨于这七年我校的变化,“高水平的设备加上优秀的师生,我相信这所大学会有更加令人瞩目的发展。”

    1962年,冯•克利青在布朗许瓦格技术大学攻读物理,他利用假期到联邦技术物理研究所(PTB)的半导体实验室做学生工,开始接触并熟悉强磁场技术。硕士毕业后,他来到维尔茨堡大学物理研究所做博士研究生,开展了在强磁场和液氦温度下处于量子极限的Te单晶的输运特性的研究,随后又在法国格勒诺勃(Grenoble)的强磁场实验室后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

    在研究二维电子系统的过程中,冯•克利青和他的合作者曾在霍耳电阻随栅极电压变化的曲线上观察到平台。事实上,日本人川路绅治也报道过类似现象,在1978年中已有多起文献记载了这一特性,但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 冯•克利青抓住这个反常现象进行研究,1980年2月5日凌晨,他发现了霍耳电阻按 h/e2的分数量子化,并且发现测量的所有样品都显示有同样的特征,这也使得他获得了198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奖往往不是计划之中的,你要能抓住那些意外的现象,找到新的方法。”在冯•克利青看来,自己能够获诺贝尔奖,很大一部分源于对于实验中意外发现的敏锐。问及对于不久前清华大学发现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看法,他评价说“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发现,能够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也有可能是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好机会。”但他同时强调,物理现象本身较复杂,总是存在难以预知的问题出现,要想把这个现象彻底搞清楚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不断保持弄清楚问题的好奇心”是冯•克利青将一生奉献给物理的原动力,他将做科研的科学家比作婴儿,“要像婴儿一样提问,不断地提问,寻求对自然的理解,知识没有终点,寻求没有终点。”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