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团 李露阳)5月17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教授尚会鹏来访我校,与我校学子共同讨论印度国民性。
尚会鹏介绍,在印度,只有0.05%的人是无宗教信仰者,其中多为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印度人常问中国人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人信什么神?当我们回答不信神时,他们脸上的惊异表情好像看到了外星人。”尚会鹏说,在印度,宗教是一种信仰,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民族认可。
正因如此,在家庭和社会方面,印度人的阶层排序方式与中国人不同。相比中国注重辈分和权力地位,印度人强调,人与神的距离是阶层排序的标准,而家庭关系受到一定的弱化。
印度的种姓制度就是宗教制度的外化。印度将不同职业的人划分为不同种姓,譬如知识分子和祭司为婆罗门,武士和管理者为刹帝利。种姓有高低之分,一般为职业世袭。“以前印度有着严格的种姓隔离制度,即相同种姓的人聚集在同一地区。”尚会鹏认为,这种制度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有了隔离,让不同阶层的人少了攀比心理和嫉妒之心,印度人的心态较中国来说更为平和。
“当代中国人太浮躁、太物质主义了,常常瞧不起印度。”尚会鹏说,在古代,印度却是中国知识分子仰慕的地方,前往西天取经也是由此而来。尚会鹏认为,印度人的一些国民性值得并需要我们学习:
一是文化上的自信。印度至今仍顽强抵抗着西方文化的侵袭。“在一些很高端的国际会议上,你可以看到印度人身穿本民族服装泰然自若地处于一群‘西服’之中并谈笑风生。尚会鹏说,这是一种文化上的自豪感,也是现在的中国缺少的品质。
二是生活方式。印度宗教强调超脱于自然,视金钱和享受为阻碍修行的东西。因此印度人一般生活很简单,尚会鹏举例为证,美国人均年粮食消费量为1046公斤,是印度人的6倍,人均年消费肉类124公斤,是印度人的30倍。
三是对慈善的态度,印度人的施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施舍。施舍在印度宗教中是非常受推崇的美德,它与美国目的性很强的慈善不同。“印度人相信为别人做好事神明会看到的,这点需要我们甚至全世界的人们学习”,尚会鹏感慨道。
“当然印度的宗教制度也有很大的弊端,譬如种姓制度带来了极大的社会贫富分化,为社会不稳定埋下了可怕的后患”。尚会鹏认为,我们研究别人的国民性,就是为了能把别人好的方面拿来己用,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