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文学创作的“另一种资源”
发布时间:2012.03.28

来源:记者团 编辑:潘梦琪 浏览次数:

    ■记者团 梅师遥

    “文学创作的资源不光是来源于阅读,更是来自与作家内心对社会的见解和责任。”3月27日晚7点,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来我校讲座,为同学们现场解读数字时代的文学写作。

当下文学多“艺术品”,少“纯文学”

    张炜表示在数字时代文学写作陷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看似什么人都可以进行文学创作。但是这些作品大多只属于广义的文学范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纯文学。许多作品在阅读时都可以发现文章中表露的情感都有相近或相似之处,这样的作品可以说是一种量产化的“艺术品”,而不是真正的文学艺术。

    在他看来,专业意义的文学写作是要作家在个人的情感中找到写作的资源,因此文学是“自私”的。读者不是上帝,作家要从自己的情感倾向中创作文学,而不应该去附和读者的感受。张炜说:“就像那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学就是‘越是个人的越是世界的’。”

写作是灵魂的交流

    “写作不仅是技术,更是灵魂中情感的流露。”人的见解是产生与人与自然的沟通,所以作家在亲身体验大自然中感悟到了人类生命深处共同的情感才能写出著作。如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中将生物求生的欲望表示的淋漓尽致,这来源于杰克·伦敦个人当时的生活境遇;而之后的《雪虎》这部类似题材的作品中那种情感的表达却弱了许多,这是因为他此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那么细致的体悟自然的情感了。

网络文学需重拾“对文字的敬重”

    文字的美是大于一切的。张炜讲到有一次他跟国外的作家谈论到“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冲击”的问题时,国外作家对此认为网络不会对传统文学产生冲击,网络只是文学发布的一个平台。张炜认为中国的网络文学像“沙尘暴”一样的数量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网络文学对文字普遍的不敬畏、不尊重。他说《你在高原》的开头和结尾他就逐字逐句地修改了不下30次。

    张炜在讲座最后还提到了“读者四级说”的概念。他认为,最初级的读者是读文学中的故事;上一级的读者是读小说中表达的思想;更高一级的读者是能体悟书中难以言说的意境;而最高级的读者是能够通过书走近作家内心,让他成为你最亲近的朋友。

学校微博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